實習記者 張晶晶 通訊員 袁小龍 肖飛
在秦巴山區漢水流域,回蕩著漢調二黃的悠揚旋律,隨著或婉轉、或高亢的唱腔響起,瞬時便將觀眾帶入戲曲的世界,讓人感受到戲曲藝術的魅力。漢調二黃,這項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關中和陜南漢水流域的劇種,經過400多年的傳承發展,形成了如今獨特的藝術風格,既是陜西第二大劇種,也是漢水流域唯一完整傳承的劇種。2006年,漢調二黃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數字化時代,漢調二黃傳統文化藝術面臨人才短缺、創新不足、觀眾減少和劇目缺乏創新等多方面的挑戰,為了破解難題,作為唯一傳承漢調二黃的專業團體,安康漢調二黃研究院在各級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通過“傳幫帶”動員老藝術家培養后備人才,積極開展“送出去、請進來”的模式,將在職藝術人才送往高校學習進修,邀請業內資深藝術家來院指導等方式增強在職人員業務能力。以“守正創新”為指導,大力開展原創劇(節)目創作和生產,憑借“五省漢劇”大繁榮平臺,讓漢調二黃走出去。依靠“公共文化服務”政府購買演出形式,讓漢調二黃在人民群眾中得到普及和推廣,使這項流傳在漢水之畔的非遺文化再次熠熠生輝、煥發光彩。
2022年,市人大常委會對漢調二黃啟動了保護與傳承的立法工作,確保其合法保護和支持,為其未來的發展夯實了基礎。今年6月1日,《安康市漢調二黃藝術保護傳承發展條例》正式實施,一經施行,安康漢調二黃研究院迅速落實相關工作,精心策劃并成功舉辦漢調二黃劇目巡演以及《條例》的普法宣傳活動。
巡演以傳統劇目《龍鳳呈祥》《鍘美案》,紅色劇《激戰牛蹄嶺》為主,考慮到受眾群體的多樣化,漢調二黃研究院又推陳出新,增加了新編漢調二黃元素歌舞《你的美麗》《喬木花》《大美安康》,小戲《二進宮》《三岔口》等作品,力求作品更貼近觀眾,讓觀眾聽得懂、感興趣、記得住,達到更好的宣傳目的。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安康漢調二黃研究院陸續在安康市各縣區舉辦了十一場漢調二黃巡演宣傳活動,吸引了約2萬余名群眾前來觀看,收獲了熱烈的反響。
在看完一場演出后,家住紫陽縣城關鎮的居民劉大爺興奮地表示:“太精彩啦,我年輕時就經常看漢調二黃,現在的演出比以前更專業,服裝道具也更精致了,希望以后還能多舉辦一些這樣的活動,我再帶孫子過來看,現在的娃也需要看看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呢。”
在巡演現場,除了漢調二黃演繹,還有約5分鐘的普法講解,現場工作人員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觀眾介紹《條例》內容,演出中分發《條例》讀本,供觀眾深入閱讀。通過多種形式普及《條例》的背景、內容和亮點,增強公眾對漢調二黃保護和傳承的認識。
“在演出過程中,我們常常需要根據各縣區不同的環境和觀眾需求調整演出內容和形式,以便更好地宣傳藝術與普法。各縣區在舞臺搭建上投入了大量資源,但缺乏專業條件,給巡演普法帶來挑戰,任何舞臺變化都需要后續環節的相應調整,確保演出順利完美。我們經常需要多方面協調設備和設計變動,以保證漢調二黃巡演及普法的效果達到最佳。”漢調二黃研究院支部委員、研究室主任張浩說道。
近年來,除了巡演普法進縣區外,漢調二黃研究院還積極深入社區、學校等場所,在普及漢調二黃保護知識的道路上,持續不懈地走在前列。通過寓教于樂的宣傳方式,潛移默化地向大眾傳播漢調二黃文化,擴大其影響范圍,彰顯漢調二黃藝術魅力,讓漢調二黃的傳承保護之路走得更深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