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肖義軍)近年來,市委編辦聚焦教育、醫療、公衛、養老、扶弱、物業等重點民生領域,創新實施“六項行動”,充分發揮機構編制基礎性保障作用,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編制調配行動促“教育均衡”。推動落實城鄉統一的教職工編制標準,夯實以縣級為主的義務教育責任主體。統籌市縣兩級編制資源,建立全市教職工編制“儲備池”,為市直和高新區中小學調增編制300余名。制定加強中小學教職工編制管理相關措施,積極配合推動集團化辦學和緊密型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深化縣管校聘機制,優化教師流動用編程序,助力全市教育事業優質均衡發展。
備案引才行動激“醫院活力”。出臺機構編制十條措施支持人才引進,聯合相關部門創新公立醫院編制“備案制”管理,根據政府批復的公立醫院床位數,分三批次累計為全市30多家公立醫院核定用人規模近2萬名,納入備案萬余人。同時,加大特崗全科醫生、“三支一扶”招引人才力度,為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補充醫護人員。
公衛提質行動助“醫防融合”。落實疾控體制改革,成立市、縣兩級疾病預防控制局,重新印發公衛機構和市級四家公立醫院“九定”方案,強化公立醫院承擔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意外災害事故等醫療救援職能。赴外考察120急救中心體制機制,協同推進緊密型城鄉醫療共同體建設,督導縣(市、區)健全公立醫院內部質量控制、感染控制、公共衛生管理機構,實施縣級醫院、鎮衛生院、村衛生室三級健康管理主體的醫防融合服務模式。
養老保障行動護“銀齡安康”。建立多部門協同、四級聯動的養老服務體制,在相關部門單位內設“養老服務、老齡健康、養老保險待遇發放”等科室,明確民政部門、衛健部門、人社部門職責。建強托底保障性公辦養老機構,綜合設置縣(市、區)中心敬老院(福利院)9家、鎮(區域)敬老院107家。
扶弱濟困行動兜“民生底線”。推動一批縣級審批事項和公共服務事項向鎮下沉,調增特殊教育學校編制,批復設立漢濱、旬陽、石泉、寧陜等公共法律(援助)服務機構,設立易地搬遷后續扶持機構。協同推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建設,強化殘聯、社會救助等事業單位法人事中事后監管。
物業破冰行動優“生活品質”。推動中心城區物業服務與管理事權“屬地管理、重心下移”,批復設立漢濱區物業管理事務中心,為區住建局所屬事業單位,劃轉相應編制和人員。同步調整優化相關機構,強化住房安全監管等服務保障工作,協同督導各方建立“四級物業管理體系”,持續推進“五同”工作機制和黨員“雙報到”活動,全面提升群眾居住環境和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