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王金 張妮娜)安康市自然資源局積極探索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新機制、新舉措,結合全市地質災害易發多發市情實際,全面建立起“1+4”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新模式。
構建“1”個體系:即全面構建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網格體系。以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為抓手,以在冊地質災害隱患點為重點,夯實筑牢“縣(市、區)、鎮(辦)、村(社區)、監測員、平戰結合技術隊伍”五級群測群防責任網格體系,逐級逐點落實群測群防責任人、監測員。所有在冊地質災害隱患點均發放“兩卡一預案”,明確日常監測防范措施,落實監測補助經費。與“平戰結合”隊伍簽訂技術支撐協議,強化“平時”技術服務保障和“戰時”應急響應處置,建立全方位、多元化合作機制。
夯實“4”項舉措:突出實用性,逐點落實日常監測方案。對轄區內每一個在冊地質災害隱患點逐一制定監測方案,明確各隱患點的基本情況、威脅對象、監測巡查方法、路線和頻次,明確預警方式,督促指導監測員按照監測方案做好日常監測巡查工作,并做好監測記錄。突出自動化,提升普適型監測設備覆蓋率。自2018年起,全市先后建成自動化監測預警點2086處,其中專業監測點56處,普適型監測點2030處,全市在冊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自動化設備監測率達到70.2%。突出協同化,全面完善預警機制。建成“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系統”,通過對接氣象部門降水量相關數據,疊加縣區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數據和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數據,設置不同的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閾值參數,自然資源和氣象部門通過系統實現數據共享、聯合在線會商、自動生成預警產品,使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報預警的科學性、準確性、時效性得到進一步提高,有力促進了我市的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預報水平的提升。突出立體化,整合提升區域聯防。開展風險區自動化監測實踐探索。積極爭取中國地調局西安地調中心在紫陽縣開展風險區監測網絡試點建設,將CORS虛擬網、高精度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技術相疊加,通過GNSS監測設備與398神經感知網監測設備組合聯動,實現了對風險區立體式、網格化、區域性監測,有效解決單點監測聯動預警難、區域預防難的問題。
近年來,通過“1+4”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模式,全市地質災害成功預報數量顯著提升。自實施綜防體系以來,監測設備有效和成功預警共84起,有效保護了2589人的生命安全,保護財產3.17億元。近三年,全市成功預報地質災害共47起,避免人員傷亡593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871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