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淵
5年累計募集慈善資金 6.06億元;修建慈安便民橋 910座,創建村、社區慈善幸福家園 168 個,新建留守兒童之家 40所,資助困難學生 5683名;實施8大類100多個慈善項目,惠及困難群眾100多萬人次……
安康作為經濟欠發達城區的基本市情尚未根本改變,財政資金有限,群眾也不富裕,慈善工作挑戰重重,然而安康市慈善協會第四屆理事會卻排除萬難,交出了一份“硬核成績單”。
五年來,市慈善協會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在助力全市脫貧攻堅、疫情防控、民生保障、基層治理、鄉村振興以及促進教科文衛體事業發展等領域沖在一線、走在前列、干在實處,創造了我市慈善事業跨越性發展的輝煌業績,為安康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多措并舉,募資金額屢創新高
“本屆理事會共募集善款(物)6個多億,是市慈善協會前三屆的2.14倍,其中2018年5568.87萬元、2019年8278萬元、2020年12662萬元、2021年14380萬元、2022年19805萬元,呈現連年遞增趨勢,這也說明了群眾對安康慈善事業的認可度越來越高。”市慈善協會會長崔光華說,“可喜的成績離不開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和省慈善協會的精心指導,也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參與。”
市慈善協會立足“當好黨委、政府的助手,搭建愛的橋梁,傳遞慈善溫暖”的職責使命,最大限度地匯聚慈善力量,不斷擴大“朋友圈”,拓寬善款募捐渠道,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探索建立“互聯網+慈善”模式,并取得顯著成效。
2018年以來,市慈善協會共發起網捐籌款項目154個,網絡籌款金額從2018年的257萬元猛增到2022年的2945萬元,增長了10余倍,參與網捐者累計達96萬人次,實現了參與人次和籌款金額的雙增長,連續五年在全省網捐籌款名列前茅。2022年,安康市慈善協會榮獲陜西省慈善協會“鄉村振興 陜西專場”網絡籌款特等獎,旬陽、漢濱、石泉、漢陰、紫陽等5個縣(區)受到省慈善協會表彰。“互聯網+慈善”模式已然成為安康慈善事業發展的一張靚麗名片。
近年來,市慈善協會募集資金渠道已呈多渠道、多樣化發展態勢。通過募設冠名基金、開展慈善信托業務、發行理財產品等新路徑不斷增添慈善事業發展新動力。同時,還十分重視加強同省內外慈善組織、愛心企業、愛心人士的聯系。主要領導帶隊先后到上海、西安、常州、湖州走訪座談,并組建分支機構,持續壯大慈善隊伍。
“成績的取得,就在于始終堅持黨的領導。2019年,協會成立了黨支部,并堅持開展組織生活,也逐漸形成了干事創業的‘四大法寶’——注重理論武裝,注重調查研究,注重制度建設,注重聯絡溝通。”市慈善協會副會長袁粒總結說,市慈善協會換屆以來高度重視慈善組織建設,在市直單位和社會組織、愛心企業中新組建慈善分會18個,發展會員6540人,橫向到部門(單位),縱向到鎮村社區的安康慈善大網格已經初步形成并有效運轉。
沖鋒在前,服務民生盡顯擔當
“扶危濟困、安老撫孤”是慈善組織的宗旨,多年來,安康市慈善協會為此矢志不渝,善作善成。在脫貧攻堅中,積極引導慈善資源向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傾斜,為留守兒童、留守老人、殘障人士及特殊困難群體辦實事,為我市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9年,市慈善協會接手中國扶貧網安康運營中心業務,先后組織23.38萬貧困人口登錄發布需求,動員16.91萬愛心幫扶,貧困戶發布需求13.18萬件,有效對接幫扶12.77萬件;先后與市中醫醫院、市人民醫院、市中心醫院等五家醫院合作,實施“脫病憂”項目,助力解決因病致貧返貧問題,項目實施三年多來,共有400余名貧困戶患者得到資助,實現合規自付費用“零支付”出院。
近五年,前后新設立了“秦巴綠葉助學基金”“千秋教育助學基金”“博元實業德潤安康基金”等多個慈善助學專項基金,募集慈善助學資金2930.7萬元,救助貧困大中小學生5683人;募集關愛退役軍人基金339.22萬元,發放256萬元,幫扶困難退役軍人323名;籌集關愛弱勢群體資金39.6萬元,幫扶企業困難職工165名……善舉不可盡數!
2020年1月30日新冠疫情防控最吃緊時期,市慈善協會積極響應市委、市政府號召,帶頭為“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捐款,成為我市最早為防控疫情捐款的社會團體,并向社會發布抗擊疫情慈善捐贈倡議書,一周內募集抗疫款物共計862萬元。同時,為援鄂醫護人員發放慰問金40余萬元,并參與組織多場援鄂衛士故事分享會,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疫情防控大局。根據統計,全市慈善組織3年累計募集款物用于各項疫情防控工作的達3337萬元。
除了在脫貧攻堅和抗擊疫情中積極作為,市慈善協會還積極參與各項防災救災工作。2021年6月,河南、商洛和我市遭受暴雨襲擊,市慈善協會聞訊而動,立即向社會各界發出倡議,募集善款740萬元,并及時分送到河南和我市各個災區。
他們所做的遠不止于此!實踐表明,哪里有需要, 哪里就有安康慈善人的身影,在安康歷史的各個重要節點,他們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讓我們共同努力把慈善事業做得更好,讓崇德向上的幸福安康實至名歸。’6月1日,市委書記武文罡到市慈善協會調研座談,對我們提出了殷切期望、指明了方向,下一步,我們將會以滴水穿石的毅力苦干實干,為聚力建設幸福安康添磚加瓦、貢獻慈善力量。”崔光華對于未來充滿希冀。
狠抓項目,奮力助推鄉村振興
“我們村建了7座慈安橋,2016年建5座,2020年建了2座。這橋的作用可大呀,大力推動了農村產業的發展,使我們的魔芋產品走出國門,已銷售到日本、韓國、緬甸等國家。村民們很感激慈善會幫我們建的慈安致富橋。”6月30日,嵐皋縣藺河蔣家關村支書伍先忠激動地向記者講述自己的心里話。
蔣家關村山大溝深,過去只能種些玉米和土豆,加之交通阻隔,村民收入普遍很低。慈善協會在這里不斷建設慈安橋,給產業發展帶來了新希望,村上大力發展魔芋產業。目前,該村在林下共有魔芋1.3萬畝,戶均20畝,平均每畝銷售魔芋利潤達萬元,全村群眾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無獨有偶!家住白河縣茅坪鎮的青年農民凡兵,他從16歲就漂泊異鄉。當結婚生子、父母年邁之后,他十分渴望回鄉發展。2019年,縣慈善協會牽頭在金剛村的進溝路口修了一座“慈安橋”,很快引來了通村道路,緊接著又引來了脫貧攻堅項目“產業路”和幾戶村民自發興修的到戶路。看到發展前景的凡兵,立即帶著多年的積蓄返回家鄉,投資興辦了一個飼養量達1150頭的養豬廠,并聯合本村65戶村民,成立了“金龍農民養豬專業合作社”。
據統計,2018年至2022年,全市新修慈安便民橋910座,總投資8496.94萬元。市慈善協會成立以來,全市范圍已建設慈安橋2809座,占全省修建慈安便民橋總數三分之一以上。
崔光華表示:“慈善一頭連接著黨心,另一頭連接著民心。慈善項目更是助推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我們始終致力于打造一批精品慈善項目,讓其在安康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造福一方。”
說了算,定了干!近年來,安康市慈善協會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積極響應中華慈善總會、省慈善協會號召,將已開展多年的“農村慈善互助會”“慈善社區”“社區慈善老年大學”“關愛兒童之家”創建活動與實施“村社慈善幸福家園”工程相結合,在行政村和城鎮社區開展慈善幸福家園創建活動。
“慈善幸福家園強,人民至上放心上,文化養老新舉措,百姓樂......”6月16日,漢陰縣城關鎮鳳臺社區慈善幸福家園內,老人們正在表演自編自導的三句半節目《贊慈善》,表達著他們對慈善幸福家園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慈善幸福家園工程”從2020年10月起在全市10個縣(市、區)逐步實施。截至目前,全市已創建運行的村、社區慈善幸福家園共199個,線上、線下募集村社慈善互助金899.64萬元,幸福家園創辦愛心餐廳134個、老年大學14 所、兒童之家 46個,直接關愛孤獨老人、留守兒童9754名。全市慈善老年大學注冊學員超過3000名。隨著辦學質量的不斷提升,涌現出一批全市乃至全省的典型示范學校。旬陽老城社區依托慈善老年大學、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創辦的“慈善幸福家園”,常年服務200多名老人,僅2022年就培訓手工編織學員60名,不少家庭婦女通過手工編織每月增收達2000元。
依法行善,慈善之樹根深葉茂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頒布以來,市慈善協會結合“八五”普法規劃,充分利用“中華慈善日”“陜西慈善周”“中國扶貧日”等契機,常態化開展普法宣傳。2018年“中華慈善日”,崔光華撰寫《深入學習貫徹〈慈善法〉推動慈善事業大發展》署名文章,號召全市各級慈善組織、慈善工作者、志愿者認真學習貫徹、宣傳普及《慈善法》,進一步增強各級慈善組織和社會公眾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識,推動形成依法治善、依法行善、依法促善的良好局面。
慈善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慈善事業之“魂”。多年來,市慈善協會堅持全方位、多角度傳播慈善文化、普及慈善知識,引導社會大眾知善向善、行善樂善。積極與省市主流媒體以及自媒體合作,大力推介安康慈善工作。5年內,在《慈善公益報》《人民網》等中央媒體發稿138篇,在《陜西日報》《陜西慈善》《善天下》等省級媒體發稿753篇,在《安康日報》《安康新聞網》上發稿186篇。和省慈善協會、省電視臺合作拍攝《慈善扶貧在行動》專題片23期。市慈善協會微信公眾平臺共編輯發布233期,發稿563篇,發布圖片1820幅,新辦《安康慈善》17期,其宣傳內容豐富多樣,已經成為展示我市慈善工作的重要窗口。
近年來,“慈善文化進校園”也在我市城鄉學校逐步開展,市慈善協會先后聯合愛心企業捐資,支持嵐皋縣大道九年制學校、恒口河東九年制學校教學環境改善和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開展,把慈善文化全方位融入學校教育教學中,用“愛”塑造學生心靈,用“善”培養學生行為。
受益于慈善,回饋于社會。作為因慈善而改變命運的安康“勵志哥”王庭德也是其中典型。多年來,市慈善協會傾力幫助王庭德就業、就醫,支持其著文出書。王庭德知恩感恩,從一個被救助對象變成了慈善志愿者,其組建的“王庭德書友會”以“文化育人”的方式,走遍安康城鄉、三秦大地。6年來,“王庭德書友會”幫助12萬多人愛上讀書,成長成才。
慈善文化對人的影響潛移默化且深刻持久。經過市慈善協會多年的堅持不懈,安康越來越多的群眾了解慈善、關心慈善、支持慈善并義無反顧地自覺投身慈善,目前,全市慈善協會會員(志愿者)已發展至8萬余人。五年來,以“三大節日慰問”為標志的慈善志愿者扶貧濟困送溫暖、獻愛心活動在全市城鄉持續展開。共籌集款物1493.11萬元,惠及10.24萬人,參與活動的志愿者17.83萬人次。志愿服務領域不斷拓展,由生產生活向文化、衛生、環保方面拓展,由送錢送物到精神慰藉、心理咨詢、健康養老等方面延伸,成為全市精神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生力軍。
“己亥春意濃,金州喜訊傳。慈安橋超雙千,彩虹亮眼前。秦巴溝壑縱橫,洪災多發連年,百姓出行難。困苦何有期?建橋遂心愿。慈善人,懷大愛,挺起肩。二十載不歇腳,知難勇登攀。廣籌各方善款,借力脫貧攻堅,橋路通天塹。千秋偉業事,豐碑在民間。”這是2018年初,欣聞安康慈安橋已建2090座,百萬村民受益,崔光華按捺不住喜悅之情,創作的《水調歌頭·慈安橋超“雙千”有感》。
如今,它已經被群眾們廣泛傳誦,如同2800多座愛心橋一樣溫暖著秦巴山區的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