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吳濤 張璐
仲夏夜之夢,燈下聽蟬鳴。近日安康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燈火通明,評標室正在有序地組織評標。
“對我們來說,保障好每一個項目的開評標既是責任也是擔當,全年‘7×24小時’全時段開評標已經是我們的工作常態。”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交易服務科科長周啟雙說。
市行政審批服務局近年來立足公共資源交易的公共服務職能定位,在創新機制、提升服務、減費降負上做大文章,打造了公平公正、陽光透明的公共資源交易安康品牌。全面完成市縣兩級公共資源進入統一平臺交易,2022年交易額首次突破200億大關,獲得了2022年度全國公共資源交易綜合競爭力十佳機構,在2022年全省營商環境評價中排名第四位次。
全過程服務,全方位保障
每天早上8點的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微信工作群中,就會發出一份當天的開評標項目明細,上面會詳細地列出項目基本情況、代理機構名稱、開評標室等信息,同時也明確了每一個項目的現場工作人員。
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副局長鄒淼介紹,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現有工作人員13人,有開標室8間、評標室8間,按照2022年全年共完成4383筆的交易總量換算,我們的每一名工作人員一年要保障337筆的項目開評標,高峰期一天的開評標項目超過了30多個,可以說所有的場地、人員都是處于高速運轉、無縫對接狀態。
“您好,我們這個項目實施期限短,為了保障順利開工投產,需要在開評標環節爭取時間,能不能請交易中心給予幫助。”某項目負責人張先生來電。
接到來電后,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立即啟動了“綠色通道”服務保障機制,在場地預約、平臺保障、現場服務等方面優先提供保障,為該項目順利開工投產爭取了寶貴時間。
“我們是用最少的人做最多的事,每一環都要安排精準、謀劃精細,這樣才能為市場主體提供最優的交易服務保障。”周啟雙說。
數字賦能平臺,數據互通共享
“不見面開評標系統真的太方便了,以前都是要到交易中心才能開評標,費時費力費錢,有時一天開幾個標就要來回到交易中心幾次,現在在辦公室就能同時完成開評標。”某投標企業負責人宋女士感嘆。
“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路”是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的工作目標。安康市加快推進電子交易平臺、公共服務平臺、金融服務平臺之間的數據互聯互通互享,構建了省建廣聯達、國泰新點和自建金建三套電子交易系統為核心的交易平臺,上線了保證金安全管理系統,實現了保證金線上自動退還,開發了電子保函金融服務平臺,為企業減少資金壓力提供了技術支撐。
“金融服務平臺解決了企業資金占用的問題,而且全程留痕、方便查驗真偽,投標更加公平公正。”某投標企業負責人王先生對金融服務平臺贊不絕口。
“把線下招投標搬到網上轉變為線上招投標,這既解決了成本問題,也解決了公平問題,同時還可以提供更多的線上優質服務,提升了公共資源交易的效率和效益。”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副局長鄒淼說。
從“面對面”到“鍵對鍵”,從“部分電子化”到“全流程電子化”交易,不見面開標、遠程異地評標已然成為常態化交易形式。
持續減費降負,激發企業活力
在公共資源交易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同時,使市場主體更加省心、省時、省錢,市場主體的交易成本大幅下降,體驗感和獲得感大幅提升。
從事招標代理的從業人員姜女士感慨地說:“以前來參加一次項目開評標,光相關資料就要印很多本,交易中心的手推架子車和電梯永遠是最忙的,我們這些女生有時候搬上搬下還真是感到力不從心。”
取消了所有項目在開評標環節的場地費用,實行進場“零收費”,這為市場主體節約了一大筆成本。在推進全流程電子化交易的同時,我市還先后取消房建市政、交通、水利工程投標報名環節……這些不僅簡化了招投標程序,也為市場主體節約了一大筆成本。
“我們要堅持為市場主體服務的理念,在‘減環節、降成本、壓時限’上多做文章,要在守正創新中打造‘六個零’服務舉措2.0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的導向性作用,把公共資源配出效率、提升效益。”市政府副秘書長、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局長劉福全在局長專題辦公會上強調。
強化協同聯動,監管提質增效
“您好,您向12345熱線反饋的家具供應商定點采購開標時間問題,經與市財政局溝通,本年度定點采購協議延長,相關采購將在政策調整完成后根據情況進行,請您持續密切關注。”市交易辦工作人員余方正在向12345熱線訴求人反饋調查核實結果。
安康市建立了“12345+交易”投訴舉報接收轉辦反饋工作機制,充分發揮12345熱線數據“總端口”的匯集作用,在法定質疑、投訴之外拓展了一條社會監督渠道,更好地為打造公平公正、陽光透明的公共資源交易環境夯實基礎。
“凡在安康市地域內開展工程造價咨詢和招標代理業務的機構,應在市級主管部門完成安康市及外地在安工程造價咨詢、招標代理機構2023年度誠信執業登記工作。”市住建局工作人員米雁飛介紹。
誠信執業情況將作為我市造價咨詢機構和招標代理機構評優評先活動的重要依據,是安康市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一環。我市公共資源交易各行業監管部門開展省綜合評標評審專家庫專家公開征集工作,組織轄區內符合條件的人員認真按照分類標準,完成注冊和申報工作,持續充實省專家庫隊伍,更好地服務招投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