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是城市的組成細胞和基本單元,是居民生活和交往最活躍的區域,是微型“城市綜合體”,是居民“生活共同體”。近年來,我省大力開展智慧社區建設試點工作,建設便民惠民智慧服務圈。為借鑒學習智慧社區建設先進經驗,6月14日,部分住安康市省政協委員唐紋一行前往渭南開展異地調研視察。
調研組來到渭南市臨渭區人民街道東風社區,大家發現一間小小的辦公室中人員精簡,設備也十分簡陋,那么他們是如何開展日常工作的呢?原來訣竅全在墻上的大屏幕上,東風社區創新工作模式,充分發揮互聯網作用,運用城市治理云平臺,采取網格化管理、信息化排查、遠程化監測,社區大大小小的事務,皆在工作人員的掌控中。就在前幾天,一個居民樓上的大石板松動,滑動在兩座居民樓之間,搖搖欲墜,社區工作人員從云平臺獲悉這一情況,立即召集人員安放好石板,輕松化解風險、排除隱患。
“社區事務這么繁雜,就算能遠程化監控,你們的人手也不夠吧,是如何保證工作效率的呢?”調研組成員問道。
東風社區黨支部書記孫曉萍坦言,社區人手確實少,疫情防控期間三頭六臂都忙不過來,對此,社區在網格化管理的基礎上,第一時間通過社區城市治理云平臺召回19名黨員,隨著宣傳摸排工作的不斷深入,轄區先后有152名黨員志愿者,23名居民志愿者報到,參與排查值守,區級共駐共建單位、市直部門也選派了黨員干部充實一線力量,建立起抗疫紅色防線,動員全民參與管理。并在年底,對他們進行表彰鼓勵。
聽完介紹,安康市政協副主席唐紋深有感觸地說:“如今社區正在逐步實現全民化參與治理,畫好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圓’的藍圖。”
走進解放街道陜西路社區,一進大門,就聽見從樓上傳來的悠揚音樂聲伴隨著一位女老師的口令“一二三,走,轉,停”,聞聲而去,調研組走進二樓,才發現是一群身著旗袍的中老年婦女在學習旗袍課。
社區工作人員介紹,為突出黨建特色,豐富社區離退休人員的文化生活,社區提供了專門的棋牌茶室、書畫室、興趣培訓室供老人娛樂,還特意從各家收集了老物件陳列在專門的展覽室中,加深老年人們的紅色情節,把黨建+智慧養老作為社區的優勢服務工作來抓。同時,社區的日間照料中心被省民政廳授予全省第二批標準化示范單位,據工作人員介紹,在政府的補貼資助下,住在社區的老人每月以很少的費用享受到舒心的服務,這讓社區的智慧養老模式成為了臨渭區的“招牌廣告”。
對此,省政協委員、安康市政協經科委一級調研員王國庫建議,要將社區智慧養老模式持續向好的發展下去,絕對不能單純依靠政府的資金補貼,如果以目前的低價收費,社區還能掙到微利,下一步就應在繼續保持社區服務質量的基礎上,將這一養老模式進行規;瘮U展,總體上提高服務效率。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需要政府的配套項目給予相應的支持。
在臨渭區人民街道新民社區銀苑小區,調研組驚喜地發現,銀苑小區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呈現出了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方式方法。秦楓物業黨支部書記馮小艷向調研組介紹,小區黨支部成立以后,逐步架建小區協商議事各類組織機構,引進“紅色物業”秦楓物業服務公司,積極開展小區基礎完善、設備升級、環境衛生、垃圾分類、秩序維護等“微自治”工作。設置“紅色服務”接待窗口和黨員志愿崗,成立一支“心暖心”生活幫辦服務隊,為居民提供50余項“生活幫辦”便民服務。“馮小艷樹立了正確的理念,擺正了業主與物業的關系,真正秉承著為業主服務的宗旨辦實事。她的確是用服務質量來贏得業主、政府相關部門以及社會對她的支持,這是安康市在社區管理中需要重點學習的方面,這次渭南之行,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讓我們知道了下一步該如何改進。”省政協常委吳雙有說道。
調研組建議,強化頂層設計,加快制定智慧社區建設標準,要創新工作模式,充分發揮互聯網作用,做牢做實數據信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真切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堅決摒棄形式主義,同時要調動社區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面貌辦事創業,為社區居民打造更高效、便捷、智慧化的管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