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980年10月20日的王能香是紫陽縣高灘鎮人,現在是陜西隆滸原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職工。2013年,王能香被陜西隆滸原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招聘為員工,她憑著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從頭學起,一步一個腳印,逐步成為公司的技術骨干,為手工茶制作作出突出貢獻,享有制茶能手和“金州工匠”的稱號。
陜西隆滸原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所在地周邊有6個產茶大村,共有生態有機茶園15000畝,戶均茶園面積達3畝以上,茶農居住分散,茶園管理量大面廣。2014年,公司決定將茶園管理任務交給王能香負責。
王能香扛起管理萬畝茶園的艱巨任務,從實際出發,盡職盡責,多措并舉,協助公司闖出了一條茶園管理的新路子。創新管理機制,實行基地、農戶管理一體化,推進茶農共同管理,與企業結成利益共同體;發揮典型示范的帶動作用,助推茶園管理常態化,帶頭實施100畝有機高產示范標準茶園,帶動100多戶茶農300余畝茶園管理邁上新臺階,平均每畝增收1000元以上;加大茶葉技術培訓,提升茶農科學素質,深入田間地頭,現場培訓有機茶園種植、修剪、施肥、除草等關鍵技術。近幾年,她協助公司組織召開培訓會40多場次,開展科普講座13次,發放茶園管理技術資料2萬余份;及時指導鮮葉收購,嚴把原料等級質量關,強力推行科學采茶和分級采茶,從采茶、分級環節增收提效。2021年,茶農的鮮葉收入畝均達到5000元以上,有機茶園最高畝產突破10000元,公司總收入實現2000萬元。
王能香在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能吃苦耐勞,虛心學習,不恥下問,刻苦鉆研加工技術,熟悉機械控制操作,手工制茶技術精湛,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制茶女能人。
堅持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相結合制好茶。她積極參加紫陽縣職業茶農和手工制茶等各類培訓班,系統學習茶葉種植、加工、管理等課程,現場炒茶操作,多次被評為優秀學員。2018年9月,王能香參加紫陽毛尖首屆手工制茶技術能手大賽,獲二等獎;2019年5月,王能香被公司推薦參加陜西省手工制茶技能大賽,榮獲一等獎,并被陜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陜西省總工會、陜西省科學技術廳、共青團陜西省委授予“陜西省技術能手”稱號;2021年3月,她被安康市委組織部、安康市總工會、安康市人社局授予第二屆“金州工匠”榮譽。
發揮科技領軍人物的“傳幫帶”作用。她主動承擔公司手工制茶培訓,幫助青年工人提高制茶技術,在廠內搭建“手工茶坊”車間,召集制茶工人一起練習手工制茶,公司每年組織5場以上手工制茶比賽活動,已有5名員工在市縣舉辦的手工茶大賽中獲獎。2021年3月,王能香和工友們共同制作的紫陽毛尖在“春之茶”紫陽富硒茶開園季斗茶大賽中榮獲綠茶“茶王”稱號。
弘揚紫陽手工茶文化。她精準地把握殺青、揉捻、干燥流程,熟練掌握滾、抖、翻、炒“火候”,將質量標準融于制茶的每一個環節,用工匠精神打造高質量的富硒茶。經過多年制茶實踐,她手法嫻熟,可以用手來感知茶葉殺青的溫度,眼觀顏色、鼻聞香味、舌嘗味道,一招一式,環環相扣。
作為陜西隆滸原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員工,王能香始終堅守在收茶葉、管茶園、制茶葉的工作崗位上,用勞動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面對外地茶葉企業的高薪聘請,她沒有絲毫動搖;面對一道道技術難題,她沒有氣餒和退縮。當自己掌握了手工制茶的關鍵技術以后,她思考的是如何傳承與弘揚紫陽茶文化,為鄉村振興再作新貢獻。目前,她參與研制的“郁禧園”牌紫陽毛尖和紫陽富硒紅茶連續三年榮獲“國飲杯”“中茶杯”一等獎4次。
(市總工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