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馮勛 邱適
“社區動員我參加電商培訓班,當時我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去培訓,沒想到現在也變成‘網紅’了。”家住白河縣獅子山社區的搬遷戶葉瑞嬌,原本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婦,日常的生活以刷抖音為主。令她沒有想到的是,一年前參加的電商中高級培訓班,改變了她的生活,讓她的日常愛好變成了謀生的手段,并從此走上了直播帶貨的道路。
就業穩則民心安。2021年以來,該市以“起跑即沖刺、開局即決戰”的姿態,按照“穩總量、擴增量、提質量”的工作思路,聚焦外出務工與就近就業兩大方向,全面落實優先服務理念,精準開展供需端對接幫扶,堅持穩崗擴崗送崗三措并舉,奮力以高質量就業推動脫貧人口穩定增收、支撐高品質生活。
精準對接助推穩定就業
“有了這個飯碗子,以后只要我多干活,屋里頭有再大的難就能對付過去了”。旬陽市白柳鎮白柳社區的周幫友口中的“飯碗子”指的是社區給他找的新工作。周幫友的母親高齡患病,家庭負擔沉重,生活拮據。以前全靠打零工維持生計,收入不穩定。村勞務公司通過摸排介紹他到旬陽北站貨場從事機械輔助作業,打零工變成了“合同工”。“天天有活干,月月有錢領,心里頭一下子就踏實多了。”說起當前的好日子,周幫友滿心歡喜。
就業服務貴在精準精細,精準之處最見真功夫。為實現從“能就業”到“就好業”轉變,精準掌握供需兩端信息是搭建就業增收橋的關鍵。安康市一方面積極發揮村級勞務機構的優勢,采取電話詢訪、入戶走訪等方式精準掌握脫貧勞動力基本信息、勞動能力、技能水平和就業意向,建立脫貧勞動力人員信息臺賬。同時積極發揮蘇陜勞務協作、秦巴就業聯盟合作機制,組織人力資源公司廣泛征集市內外企業用工崗位需求,建立企業用工需求信息臺賬。兩個臺賬建立后,由人力資源機構與村級勞務公司進行對接,采用大數據比對的方式,實現用工需求與求職意向精準對接,真正做到就業招工“兩頭清”,實現了“合適的崗”招“合適的人”,“合適的人”到“合適的崗”。
政策發力支持幫扶就業
2月9日,安康高客站廣場熱鬧非凡,漢濱赴武進返崗復工“點對點”輸送歡送儀式在這里舉行,45名漢濱籍務工人員列隊整齊,每人面前擺放一個愛心禮包,工作人員細心對司乘人員進行防疫培訓,認真做好車輛消毒、設備巡檢、個人防護、體溫監測。“在那邊待遇挺好的,現在我在那里擔任班組長,進入管理層,今年過去一定加油干……”家住牛蹄鎮朝天河村漢濱籍務工人員張然信心滿滿地說道。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持續擴大就業容量,保持務工規模總體穩定,既是“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的必然要求,也是“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題中應有之義。安康市堅持外出務工與就近就業兩大方向,認真落實一次性交通費補助、一次性求職補貼、社區工廠一次性崗位補貼、鄉村公益性崗位補貼幫扶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容量。主動與勞動力輸入地建立聯動機制,采取“點對點”方式,架起從“家門口”直通“廠門口”的務工橋。截至2月底,全市已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2.27萬人,其中脫貧勞動力33.68萬人。通過市縣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牽頭、鎮村搭臺、人力資源機構參與的形式,進鎮入村開展就業專項服務,依托“秦云就業”“安康智慧人社”小程序和抖音、快手直播平臺,持續開展線上招聘和“直播帶崗”活動。舉辦各類招聘活動420余次,提供就業崗位24萬個,達成就業意向4.26萬人,其中脫貧人口1.5萬人。兌現一次性交通費補助、求職補貼、崗位補貼、鄉村公益性崗位補貼等16.17萬人次,兌付補貼資金1.11億元。
廣開渠道促進就近就業
“以前在蘇州的制衣廠上班,工資雖然高,但娃兒照顧不上,現在孩子就在工廠旁邊的幼兒園上學,我在益成公司上班,賺錢顧家兩不誤。每月到手雖然只有三四千元,但一家人天天在一起,我覺得就很幸福。”白河縣益成服飾有限公司的女工韓蓓蓓開心地說。
務工收入是安康脫貧群眾收入的主要來源。穩住了就業,就穩住了脫貧群眾收入的“基本盤”。該市聚焦脫貧勞動力、“三類戶”勞動力、易地扶貧搬遷家庭勞動力三類人群,積極引導就地就近轉移就業。以社區工廠為載體,加快產業延鏈、補鏈,推動毛絨玩具、電子線束、服裝織襪等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全市2021年新增社區工廠 375 家,總量達到1023 家,吸納就業31667人,其中脫貧人口 8278人,實現產值 56.86 億元,累計發放工資 4.91 億元。圍繞本地重大項目、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引導脫貧人口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充分發揮以工代賑、靈活就業的作用,幫扶脫貧勞動力就業。加大鄉村公益性崗位和因災臨時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優先安排“三無”脫貧勞動力及“監測對象”兜底就業,全市公益性崗位安置脫貧人口就業40285人。
“一站式”服務保障就業
“這次培訓很有意思,既學了理論,又在田間實打實的搞了采茶、茶樹修剪,還在車間認識了制茶設備,掌握了農機具使用技巧。以后在茶企上班,在哪個崗位心里都不慌了。”平利縣長安鎮中壩村的高春花樂呵呵地說道。
為解決企業季節性用工難問題,該市按照“招生即招工、培訓即就業”的要求,把技能培訓課堂搬到田間車間,發揮“理論+實操”培訓課程優勢,提升技能培訓水平,打造高質量季節性用工隊伍。
群眾期盼就是工作方向。該市圍繞“失業預警、崗位推送、技能培訓、維權保障”四個重點,打造“一條龍”全過程就業幫扶機制。印發《穩崗就業防返貧動態監測和精準幫扶實施方案》,通過四支隊伍入戶核查、呼叫公司電話核準、人社部門抽樣核實等方式,常態化開展對“三類戶”等重點人群就業動態監測,累計比對數據36萬余條,反饋信息4.5萬條。建立“勞務組織開辦到村、就業幫扶精準到人”工作機制,成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133家,組建村級勞務公司1388個,在300戶或800人以上搬遷安置點設置服務窗口96個,實現了脫貧村及大中型安置點全覆蓋,累計幫助轉移就業30余萬人次,脫貧戶年均增收2萬元以上。堅持以扶志為先導,以扶技為抓手,以強技為根本,將職業技能培訓與特色產業融合發展相結合,累計開展職業技能提升培訓5.1萬人次,其中脫貧勞動力技能培訓1.94萬人次,培育打造7個勞務品牌帶動農村勞動力就業9.5萬人,其中脫貧勞動力3.05萬人,人均月工資穩定在4000元以上。在人社部舉辦的第三屆全國就業創業交流活動上,“紫陽修腳”“旬陽建工”榮獲“就業帶動類勞務品牌”。堅持監察仲裁齊上手,不遺余力保障脫貧人口權益,徹底根治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全力打造“無欠薪城市”。唯有工資表上的“虛數字”變成了實打實的“真票子”,務工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落到實處。全市勞動監察立結案72起,為913人勞動者追回拖欠工資937.8萬元;受理勞動人事爭議案件1004起,結案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