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征信報告作為“經濟身份證”,關系著每個人和企業的金融生活,一旦出現不良記錄,就可能產生房貸等貸款業務通不過、個人或企業信譽受損等負面影響。因此,部分信息主體急于消除不良征信記錄,導致一些不法分子瞅準了其中的“商機”,自稱可以消除不良記錄,趁機以“征信修復、洗白、鏟單” “異議投訴咨詢、代理”為名招攬生意,收取高額服務費,并展示眾多的“成功案例”,令“征信亂象”層出不窮。
為有效遏制亂辦征信、借征信名義虛假宣傳等現象,進一步規范征信業務,提升社會公眾防范意識,維護信息主體合法權益,記者就公眾須要知曉的征信相關知識進行了解,提醒市民謹防上當受騙,避免個人信用泄露并造成經濟損失。
通訊員 丁斌 唐曉軍 記者卜一兵
什么是征信業務
征信業務是指對企業、事業單位等組織的信用信息和個人的信用信息進行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活動。
什么是征信機構
征信機構是指依法設立,主要經營征信業務的機構。按照收集和處理的信息主體的不同,征信機構可以分為個人征信機構和企業征信機構。
哪個部門是征信業監督管理部門
《征信業管理條例》明確,中國人民銀行及其派出機構是征信業監督管理部門,依法履行對征信業和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運行機構的監督管理職責:一是制定征信業管理的規章制度;二是管理征信機構的市場準入與退出,審批從事個人征信業務的機構,接受從事企業征信業務的征信機構的備案,定期向社會公告征信機構名單;三是對征信業務活動進行常規管理;四是對征信機構、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運行機構以及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報送或者查詢信息的機構遵守《征信業管理條例》及有關規章制度的情況進行檢查,對違法行為進行處罰;五是處理信息主體提出的投訴。
設立征信機構需要審批嗎
《征信業管理條例》規定,設立從事個人征信業務的征信機構,除符合公司法規定的條件外,還需具備主要股東信譽良好,最近3年無重大違法違規記錄,注冊資本不少于5000萬元,有符合規定的保障信息安全的設施、設備和制度、措施,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取得任職資格等條件,并經國務院征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準,取得個人征信業務經營許可證后方可辦理登記。
設立從事企業征信業務的征信機構需依照公司設立登記的法律法規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登記,自登記之日起30日內向所在地的中國人民銀行派出機構備案。
未經批準或備案擅自經營征信業務的機構會受到何種處罰
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擅自設立經營個人征信業務的征信機構或者從事個人征信業務活動的,由中國人民銀行予以取締,沒收違法所得,并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經營企業征信業務的征信機構未依法辦理備案的,由其所在地的中國人民銀行派出機構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對單位處兩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處1萬元以下的罰款。
竊取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獲取信息、采集禁止采集的個人信息或者未經同意采集個人信息、違法提供或者出售信息、因過失泄露信息會受到何種處罰
征信機構、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運行機構、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提供或者查詢信息的機構有上述行為的,由國務院征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或者其派出機構責令限期改正,對單位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給信息主體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在哪里可以查詢信用報告
(1)到中國人民銀行各分支機構的查詢網點查詢;(2)到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布放在商業銀行的自助查詢機查詢;(3)登錄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網站(www.pbccrc.org.cn)查詢(提交申請后次日得到);(4)通過商業銀行網銀委托查詢(正在試點)。
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未授權任何第三方應用程序(APP)提供個人信用報告查詢服務。為保護您的信息和財產安全,請不要通過上述之外的途徑查詢個人信用報告。
個人信用報告中的不良記錄可以消除嗎
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個人信用報告中的相關記錄不能通過向任何組織、個人付費的方式直接消除或更改。如果您發現“付費鏟單”等欺詐情況,應提高警惕;如果您遭遇了類似欺詐,應盡快向當地公安機關報案,保護自身合法權益。個人信用報告上的不良信息,自不良行為終止后5年刪除。
目前市場上出現的“征信修復”合法嗎
個人信用報告作為“經濟身份證”,越來越多地受到社會公眾的關注。然而,隨著征信被社會逐漸重視,市場上頻繁出現打著“征信”旗號的虛假廣告和詐騙套路。不法分子主要的詐騙套路有:以“征信修復、洗白、鏟單”為名義開辦業務或發布廣告;以培養“征信修復”專業人才開展業務培訓、考證等騙取高額費用;誘導采用代理、加盟方式開辦征信相關業務,騙取代理、加盟費用;未持有個人征信牌照,卻宣稱可提供個人征信業務,騙取用戶信息進行轉賣或出售“征信報告”獲利。上述行為會導致個人面臨信息泄露、資金損失、信用受損、法律訴訟等風險,甚至遭遇詐騙,擾亂正常金融經營秩序,影響社會民生和經濟穩定。
不難看出,此類騙局的套路基本上就是利用普通人急于修復征信的心理,騙取受害人的資金。實際上如果確實產生了不良記錄,也不用著急,根據《征信業管理條例》規定,征信機構對個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為或者事件終止之日起為5年,5年后會自動刪除。
如何防范市場征信修復的詐騙
人民銀行各分支機構將組織金融機構深入的開展征信知識宣傳,充分利用日常十集中宣傳的形式,廣泛地組織開展進校園、社區、企業、農村的征信知識專題宣傳活動,改變社會公眾對征信業務、“征信修復”的模糊或錯誤認識,揭示非法機構的行為本質,引導信息主體通過征信異議、投訴等合法渠道維護自身征信權益,拒絕參與編造理由、偽造證據、提供虛假信息等非法行為。
同時再此提醒公眾:不存在“征信修復”的概念,對于個人信用報告里的不良信息,任何人都無權隨便更改刪除;但是如果出現系統升級,銀行工作人員失誤、不法分子盜用身份等特殊情況形成的不良記錄,可以依法提出異議。目前,市場中所謂的“征信修復”,大多數通過偽造各種材料和法律文書,向監管部門惡意投訴,凡涉嫌非法犯罪,將受到嚴厲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