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馮勛 邱適
2021年以來,市人社系統聚焦鄉村振興戰略新要求和群眾“高品質生活”新期盼,以鞏固拓展人社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為統領,堅持“六個聚焦”、實施“六項行動”,全力助推脫貧人口從“就業脫貧”向“就業致富”邁進,不斷提高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感。
聚焦“高質量就業”期盼,實施就業富農行動。我市按照“穩總量、擴增量、提質量”工作思路,堅持“產業、就業、創業”三業融合、“穩崗、擴崗、送崗”三措并舉,完善優化19項就業幫扶政策,對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就業服務優先保障、外出務工優先輸出、本地崗位優先吸納、技能培訓優先提升、公益性崗位優先安置。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2.33萬人,其中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實現務工37.38萬人,公益性崗位安置4.02萬人,7.93萬戶易地扶貧搬遷“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2021年全市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11602.48元,增幅15.17%,其中工資性收入8908.57元,占比76.78%,就業務工成了脫貧家庭收入增長的主渠道。
聚焦“高技能培訓”需求,實施技能強農行動。為提升脫貧人口就業能力,我市堅持以扶志為先導、以扶技為抓手、以強技為根本,將職業技能培訓與特色產業融合發展相結合,帶動更多脫貧勞動力實現就業增收。累計開展職業技能提升培訓5.1萬人次,其中脫貧勞動力技能培訓1.94萬人次,在人社部舉辦的第三屆全國就業創業交流活動上,“紫陽修腳”“旬陽建工”分別榮獲“就業帶動類勞務品牌”。培育勞務品牌7個,帶動農村勞動力就業9.5萬人,其中脫貧勞動力3.05萬人,人均務工月工資穩定在4000元以上。
聚焦“高素質人才”引領,實施人才興農行動。我市按照“引用高端人才、培育專業人才、盤活鄉土人才”的思路舉措,積極推動各類人才在基層一線建功立業。全市累計招聘事業單位工作人員1600人,招聘高層次人才和緊缺特殊專業人才230人,招聘特崗教師 520人、考試轉編特崗教師949人、“三支一扶”人員76人,接收安置免費師范生33人、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21人、定向招聘殘疾人2人。累計選派1149名專業技術人才赴外培訓學習、1122名高層次人才赴基層一線服務,完成100名鎮(辦)新招公務員鄉村治理培訓、13060名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培訓。
聚焦“高品質生活”夙愿,實施社保惠農行動。為有效發揮社會保險“穩定器”作用,我市繼續鞏固全民參保計劃實施成果,認真落實脫貧人口養老保險政策,不斷推進脫貧人口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應參盡參、應保盡保、農村繳費困難群體最低繳費應代盡代和“五個不出村”經辦模式全覆蓋,全市脫貧人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62.32萬人,參保率100%。為農村困難群體和重度殘疾人代繳城鄉居保費90973人619.62萬元,代繳率達100%。2021年12月,安康城鄉居保經辦服務工作被國家人社部拍成專題視頻課件,在全國黨員干部遠程教育網上滾動播出,受到廣泛好評。
聚焦“高收入目標”實現,實施品牌優農行動。我市緊緊圍繞建設新社區、培育新產業、推廣新模式、鍛造新工人、完善新功能、創造新生活“六新”目標,鞏固拓展“龍頭企業+新社區工廠+家庭工坊”的產業發展模式,以新社區工廠為載體,加快產業延鏈、補鏈,推動毛絨玩具、電子線束、服裝織襪等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創造更多就地就近穩定務工機遇,助推脫貧人口就業增收。全市2021年新增社區工廠375家,總量累計達到1023家,吸納就業31667人,其中脫貧人口8278人,新社區工廠實現產值56.86億元,累計發放工資4.91億元。
聚焦“高效能服務”標準,實施幫扶助農行動。為精準掌握脫貧勞動力就業狀態,確保脫貧勞動力不失業、不減收,我市按照“早發現、早預警、早幫扶”工作要求,扎實做好脫貧人口穩崗就業防返貧動態監測。印發了《穩崗就業防返貧動態監測和精準幫扶實施方案》,通過四支隊伍入戶核查、呼叫公司電話核準、人社部門抽樣核實等方式,常態化開展就業動態監測,精準化做好就業幫扶。探索建立“勞務組織開辦到村、就業幫扶精準到人”四級人力資源服務機制,著力解決就業信息不對稱、派遣不精準、就業不穩定、服務不到位、管理不規范問題。堅持監察仲裁齊上手,全力以赴抓維權,有效保障脫貧人口務工收益。勞動保障監察立案結案72起,為913名勞動者追回拖欠工資937.8萬元,受理勞動人事爭議案件1004起、辦結1004起,結案率100%。市人社局被授予“全國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先進集體”;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被授予“全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系統優質服務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