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典根
在漢水之濱、秦巴山間,常年活躍著一群“生態環境衛士”——他們通過日常督察、專項督察、例行督察和“回頭看”等方式,創新督察模式,提升督察效能,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成為護航安康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勁旅”。
“幫扶式”督察有“硬度”也有“溫度”
“近4公里的進場道路損毀嚴重,車輛駛過塵土飛揚;生產工棚未封閉,粉塵‘跑冒滴漏’無組織排放;開采過程揚塵污染嚴重……”這是石泉縣金新建材有限公司在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中,被陜西省生態環境廳安康督察局“點名”交辦整改的問題。
面對這些需耗費巨資整改的難題,對瀕臨破產的石泉縣金新建材有限公司無疑是“雪上加霜”。作為派駐督察機構,陜西省生態環境廳安康督察局先后多次深入企業,通過“結對交友”的方式,同企業負責人“拉家常”,耐心傾聽呼聲,聚力幫扶。第一時間與石泉縣政府協調整改事宜,主動幫助企業出主意、想辦法,科學制定整改方案,多渠道籌措整改資金。最終,一條長3.88千米的四級混凝土水泥路面完成修建,不僅解決了企業道路運輸揚塵污染,還方便了沿線村民出行。
如今,石泉縣金新建材有限公司通過更新升級設備、硬化地面、封閉生產工棚等一系列措施,廠區面貌煥然一新。該公司董事長黃蘭俤說:“督察整改讓企業成功提質增效,經濟效益不斷提升。通過督察整改,我們徹底消除了‘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僥幸心理,主動放棄資源耗費、環境惡化的‘透支之路’,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綠色之路’。現在,公司已經吸納百余名勞動力就地務工,還被石泉縣政府確定為‘綠色礦山’創建對象,發展得越來越好。”
目前,陜西省生態環境廳安康督察局對安康市439家在冊礦山、228家無主礦山、40座尾礦庫的環境監管和污染治理進行常態化跟蹤問效,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務,解決企業的后顧之憂。
“跟進式”督察利“當下”又利“長遠”
位于安康中心城區東壩片區獨棟樓房頂端的“植物花園式”水廠,各種綠植生長繁茂,已然成為這里的一道美麗風景。
曾幾何時,這座“植物花園式”水廠是城市的污水處理池。污水廠何以變身城市“后花園”?這還得從環保督察說起。2019年5月,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反饋,安康對城區江南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任務推進不力,在改造還是搬遷問題上遲疑不決,直到2018年8月才開始啟動遷建工程。
督察問題整改,重在跟蹤問效。陜西省生態環境廳安康督察局在問題整改核查中,緊緊圍繞“為美好生活補短板,為新興業態做向導”的工作思路,多次到水廠調研督導問題整改質量,積極與安康市政府銜接,鼓勵該廠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將傳統的污水處理廠由“負資產”轉變為“正資產”,變“鄰避”為“鄰利”,統籌整合安康中心城區排水、雨污分流、污水處理、中水利用等14個子項目,新建江南再生水廠,并建設開放公園和水環境科普館,聚力打造生態處理污水“樣本”。
如今,安康首家下沉式再生水廠——江南再生水廠建筑頂端新建水環境科普館和景觀綠化館,已經成為全市青少年了解水知識、掌握水科學、踐行綠色循環發展理念的實踐基地。
現在,每逢周末都會有市民前來參觀。漢濱區張灘高級中學高一年級八班將課堂直接搬到了江南再生水廠,讓學生零距離接觸污水循環處理。
“沒想到黑黑的污水居然可以變為清澈的景觀用水。”學生陳某說,今后,他要從自身做起,帶動家人和朋友一起節約用水、減少污染,為建設美麗安康貢獻自己的力量。
“暖心式”督察接“天線”又接“地氣”
安康東站環站路是通往漢濱區關廟鎮附近6個村(社區)的必經之路。由于道路年久失修,路面坑洼不平,附近塵土飛揚,被周邊村民稱為“吐槽路”。
2021年1月,陜西省生態環境廳安康督察局在一次“暖心式”督察中發現了這一問題,隨后多次深入現場督辦,對接協調漢濱區政府落實環境保護主體責任、改善區域環境質量、維護人民群眾環境權益,督促安康市及時整改落實。不到3個月時間,一條長3.2千米、嶄新的四級公路重新修建好,徹底解決了周邊近萬人的出行難題。
昔日“散亂污”,今日“暖心路”。附近村民連連稱贊:“道路暢通不擁堵,再也不用擔心出現騎車摔跤、晴天鞋子沾灰、雨天污水濺滿身的情形了,真是方便!”
自“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開展以來,該局克服戰疫情、時間緊、任務重等諸多困難,先后對安康10個縣(市、區)500多個點位進行調研、督辦、核查,以督察倒逼整改,集中精力解決老百姓身邊的生態環境問題。
截至目前,我市4個縣先后被評為“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8個縣先后成功創建國家級、省級生態園林縣。2020年至2021年,我市水和空氣質量連續兩年排名穩居全省前列。作為“生態環境衛士”,陜西省生態環境廳安康督察局將用實際行動,守護好安康的青山、綠水和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