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花盡量少的資金、辦盡量多的實事,向社會提供更多、更好公共產品和服務,這就要求政府部門要不斷改進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通過強化財政部門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最大限度發揮好有限財政資金的積極引導撬動作用,為區域經濟更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力支持。在此其中,管好用好有限的財政資金,加強預算績效管理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市公共資產經辦處:
以績效管理 助推資產管理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安康市公共資產經辦處在績效管理工作上堅持“資源統一調度、資金規范使用、資產高效配置、管理績效精細、增強可用財力”基本原則,提早謀劃,積極探索,精準聚焦“建制度、抓落實、定目標”,將資產管理和績效管理無縫結合,充分發揮績效管理在“三個集中統一”資產管理“安康模式”中的紐帶作用,資產管理工作走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前列。
2018年市公共資產經辦處開始探索制定資產績效管理辦法,歷經多次論證修改,于2020年底制定出臺《安康市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績效考評暫行辦法》。該《辦法》規定,資產管理績效考評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方法,主要通過自評報告及考評評分表送審、現場檢查和專項抽查等聽、查、看、詢方式進行。以《辦法》規定的考評內容和指標,對全市各級行政事業單位年度資產配置、使用、處置、統計報表、分析報告等資產管理全生命周期進行量化考核和客觀評價,以確定全市各級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效率和管理目標實現程度的活動,高質量完成全市各級政府向同級人大常委會報告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工作任務。
在督辦落實環節,市公產經辦處堅持自查自糾抓改進、目標導向抓日常、結果導向抓提升,進一步規范和加強了全市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監管,強化了資產內部流程控制,降低了行政運行成本,促進了資產科學配置、有效使用和規范處置。
嵐皋縣:
財政“三步走” 讓績效管理落地見效
嵐皋縣將“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的績效管理理念貫穿財政預算管理始終,加快構建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
該縣制定了《嵐皋縣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實施意見》,成立了全縣預算績效管理領導小組,將績效管理納入對各鎮、各部門年度綜合目標責任考核依據之一,與各單位全年工作任務完成情況及獎懲掛鉤,全面推動各部門樹牢績效管理理念;2020年起,采取先試點、再擴面的方式,選擇2個鎮和5個縣級預算單位開展試點,在此基礎上制定了《預算績效管理實施細則》,初步形成較成熟的管理流程,2021年依托“陜西財政云”管理系統,委托第三方機構對縣級89個預算單位整體績效目標和專項資金績效目標申報進行全面指導,初步搭建起績效指標體系并實現全公開;對績效目標實現程度和預算執行進度實行“雙監控”,重點監控是否按照批復的績效目標執行,績效目標實現程度與預算執行進度是否匹配。目標完成后進行自評和重點評價,以此糾正“重預算,輕績效”觀念,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2020年以來,該縣財政部門開展重點評價項目679個,涉及資金62555萬元,并形成了問題反饋、落實整改、提升績效的良性循環。2022年依據績效評價結果,對120個部門專項進行削減,共盤活收回各類存量及沉淀資金2080萬元。
漢陰縣:
“3355”工作法推進有力 保障強化績效管理
漢陰縣把績效管理作為財政工作主線,推行的“3355”工作法受到省市認可,財政預算管理績效綜合評價多次進入全國前200名,其中兩次挺進全國前50強。
該縣制定了《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實施意見》,縣財政局印發了《漢陰縣預算績效管理工作實施方案》《漢陰縣縣級預算績效運行監控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完善了績效管理制度框架體系,逐步搭建起全縣財政績效管理工作的“四梁八柱”。
他們在增收提質上,堅持“財源培育、收入征管、專項資金爭取”三措并舉,有力促進了收入“質”“量”同步提升;在節支增效上,嚴把“‘三保’底線、預算約束、評審采購”三關,持續優化支出結構,確保更多資金用于保民生促發展;在落實成效上,為充分調動各級各部門在預算績效管理、協稅護稅、預決算公開、債務化解等方面積極性,有針對性實行五個掛鉤機制,確保執行有力、落實有效;在全程監管上,圍繞項目資金運行“軌跡”跟蹤監管,實行項目申報政府預審、項目建設督辦、資金撥付“五級”審批、聯片掛聯督導、存量資金定期收繳清理“五制”管理,確保項目資金安全高效運行。
寧陜縣:
提升扶貧資金績效管理 鞏固銜接成果助鄉村振興
“十三五”以來,寧陜縣把財政扶貧資金績效管理作為重要工作,做好資金統籌整合,突出項目資金績效重點管理并取得顯著成效,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實保障。
該縣高度重視夯實績效主體責任,黨政主要負責人扛起第一責任,由財政部門牽總統籌,各鎮、部門重點履行好主體責任。出臺《寧陜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管理辦法(暫行)》《寧陜縣財政涉農整合資金信息公開和公告公示制度》《寧陜縣財政扶貧資金監督檢查制度》,向省市報備了《寧陜縣年度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方案》和《補充實施方案》等系列辦法和規定,基本構建完成了全縣財政扶貧資金績效管理制度體系。同時,從加強“事前”績效目標申報、審核,優化“事中”績效目標監控,著力“事后”績效評價三個維度,推進績效管理縱深發展。脫貧攻堅以來,全縣共完成扶貧項目資金績效目標填報891個,審定金額8.82億元,又專門成立績效評審工作小組對項目績效申報表逐個評審打分,評分不達標項目不得進入項目預算,實現了項目資金績效目標科學、準確、合理。
近年來,該縣財政局在省市債務管理績效評價中連獲“一等獎”。在全國縣級財政管理績效考核中獲績效管理先進縣。
平利縣:
“一線連通” 強化鞏固銜接資金績效管理
平利縣狠抓“事前評估、事中監控、事后評價”三個關鍵節點,全面強化鞏固銜接資金績效管理,持續推進財政項目資金提質增效。
抓事前,扎緊評估關口。縣財政局牽頭組織行業部門,對照中省鞏固銜接資金項目庫管理工作要求,編制年度整合資金項目實施方案,建立聯合審核機制,強化整合項目資金績效評估。2021年全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規模3.09億元、安排項目671個;管事中,抓實跟蹤監控。定期召開專題會研究階段性銜接資金使用與管理問題,縣鞏固銜接辦和財政局適時開展跟蹤監控,掌握績效目標實現動態,對當年預計無法執行或難以實現預期目標項目,通過提示提醒、督促督辦、收回資金、按程序調整項目等方式及時糾偏,確保年度績效目標如期完成;強事后,做好結果應用。制定細化資金績效評價工作責任清單,由縣鞏固銜接辦、財政局聯合組建專班,持續對各鎮各行業部門項目實施、資金使用和績效目標完成情況進行督導檢查,并圍繞績效目標完成情況組織自評和抽審,將績效評價結果與年度各鎮各行業部門鄉村振興成效考核等次、2022年預算專項業務經費安排掛鉤。
鎮坪縣:
提高績效意識 強化績效評價結果應用
為提高財政支出績效意識,推動全縣預算績效評價工作開展,鎮坪縣印發了《鎮坪縣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工作實施方案》,制定了相關實施細則,明確了評價對象、劃分評價步驟、規范工作程序、建立共性評價指標,為進一步扎實開展預算績效評價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該縣財政局成立了績效評價領導小組,通過開展部門支出綜合績效評價、項目支出績效評價、評價結果運用,全力推動預算績效管理工作做深做實。按照“部門自評、財政抽評”方式對該縣部門支出進行評價。目前,該縣2021年部門項目實施推進有序,“三公”經費支出較上年均有所下降,行政運行成本得到有效壓縮,總體支出結構合理;在項目支出績效評價上,年初編制2021年部門預算時,對部門專項業務經費實行績效目標管理,填制相應目標表。按照股室聯鎮、聯部門財務檢查指導任務,每季度對部門專項業務經費使用情況進行檢查,提出問題和意見。評價結果運用上,2021年績效評價工作全部完成后,績效評價結果將作為2022年預算安排重要參考依據,凡未發揮資金效益的項目,在2022年資金安排時不予安排或適當減小資金規模,對評價結果較好項目優先予以預算安排。
旬陽市:
真抓實干打基礎 績效管理出實效
近年來,旬陽市加大預算績效管理各項基礎性工作,大力開展績效評價,強化評價結果應用,成效顯著。花錢必問效,無效、低效必問責的觀念正在全市干部群眾中形成。
該市出臺具體績效管理實施意見,將預算績效結果納入政府績效和干部政績考核體系,逐步將預算績效管理工作納入市對鎮、對部門的年度目標責任考核。該市成立績效管理專門機構,結合實際,制定相關規則、細則、辦法等,有效規范預算績效管理行為。財政部門對本級部門和單位預算績效管理工作情況進行考核,并建立考核結果通報制度,對工作成效明顯地給予表彰,對工作推進不力的進行約談,并責令限期整改。同時根據上年績效評價結果編制預算,以充分發揮財政績效管理的“指揮棒”作用。落實整改上,要求相關責任主體上報問題整改報告,有效提升了預算單位項目資金管理水平,收效良好。
全力推進績效評價工作,據統計,近年來該市充分發揮第三方機構、專家、智庫作用,對涉及經濟、民生、扶貧等100萬元以上項目進行重點績效評價,共評價276個項目、評價資金總額29.47億元。特別是近年來對195個100萬元以上扶貧資金項目進行重點評價,評價金額5.06億元,連續多年受到省市好評。
白河縣:
強化績效管理 助推縣域發展
近年來,白河縣積極出臺各項舉措,將績效管理工作落到實處,為白河縣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財力支撐。
強化制度建設。印發《白河縣預算績效管理工作實施方案》,將預算績效目標納入部門預算編制范圍,所有預算項目未按要求設定績效目標或績效目標審核未通過的,不得安排預算。加強培訓和指導。每年舉辦4場績效管理業務培訓活動,并聘請專業老師授課指導,大幅提升了各單位預算績效目標填報工作質量。實行全過程績效管理。從項目入庫開始,由主管部門、財政部門聯合進行績效目標審核,對目標設置不合理等問題反饋修改完善,將績效目標審核通過作為納入預算必要條件。運行中組織單位開展績效監控,偏離目標項目及時糾正,推動“三級兩賬”資金監管平臺建設,建立資金使用管理臺賬,用好動態監控系統,確保績效監控落到實處。項目完成后,組織項目單位開展績效自評,對自評結果抽審,將自評情況作為改進預算管理及分配資金的重要依據。
目前全縣已形成了協同配合、全面推進的工作格局,大幅提升了預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實施效果,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財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