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錫松
從百年黨史中汲取智慧力量,在建黨百年和“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的歷史交匯點再出發,過去的2021年,安康民政人不忘初心,一路前行,始終牢牢“牽”住民生保障“牛鼻子”,鍥而不舍“耕”好為民服務“責任田”,持續繪就秦巴明珠民生保障幸福底色,彰顯溫暖人心的民政力量,用情用力,交出了一份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精彩答卷。
聚焦防返貧 織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網
在改革中奮進,在探索中前行。過去的這一年,我市困難群眾申請民政救助的“門檻”越來越低,民生兜底保障網越織越牢,換來的是困難群眾越來越高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2021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將社會救助審批權限從過去的縣級下放到鄉鎮,率先在全省將兜底保障資金由過去按季度發放改革為按月發放。這兩項歷史性改革覆蓋超過全市人口九分之一,意味著困難群眾的需要能更快得到回應,社會救助更加高效精準;意味著我市17.7萬城鄉低保對象、3.7萬特困供養人員基本生活得到了更為有力的保障;意味著全市6.38萬名殘疾人、4.17萬名重度殘疾人能夠更為快捷地享受到國家補貼,享受到黨的溫暖。
2021年,我市在全省率先開展并完成低保邊緣家庭認定工作,并出臺低保和低收入家庭財產和收入適當豁免制度,為我市打造多層次救助體系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全市低收入人口數據庫的建立,強力推動了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救助幫扶,為全市民政、住建、醫保等部門對低保邊緣家庭實施幫扶救助提供了可靠依據,進一步守好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底線。截至年底,全市共認定低保邊緣家庭16918戶59815人,其中8147人納入低保范圍。
聚焦特殊群體 夯實服務保障做好民生實事
一份家常菜,情暖老人心。隨著2021年9月嵐皋縣首家“社區居家養老共享餐廳”在城關鎮號房灣社區投用,讓社區老人們感受到了更多社會的關心和身邊的溫暖。
圍繞“老有所養”,2021年我市以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試點為契機,建設社區小型養老院12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65個、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站50個。鏈接全市涉老行業150余家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的安康市養老協會應運而生,全市5個老年公寓實現了引入社會力量管理運營。成功舉辦的18期養老護理員培訓班持續夯實安康養老人才根基,全年新培養的2000余名養老護理員源源不斷為安康養老事業提供了生力軍。2021年,由我市牽頭制定的《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敬老院)服務規范》省級地方標準獲批發布。截至2021年底,我市每千名老人擁有機構養老床位55張,穩居全省前列。安康市連續5年入選中國康養城市50強,成為西北五省唯一上榜城市。
圍繞“未有所護”,2021年我市各級民政部門扎實推進新時代未成年人保護和兒童福利工作,全市139個鎮(街道)、1680 個村(居)均配備了兒童督導員和兒童主任,建成“留守兒童關愛之家”149個,成為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的主陣地。截至2021年底,2.8萬名困境兒童被納入城鄉最低生活保障,781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生活補貼全面落實,1.88萬名農村留守兒童、1.49萬名困境兒童、572名孤殘兒童基本生活有效保障。
聚焦群眾關切 構建社會治理新格局
2021年,我市各級民政部門聚焦鄉村振興和村民群眾切身利益,在“制”與“治”的融通里,基層社會治理走得更為穩健有力。
2021年,我市率先在全國發布《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管理服務規范》地方標準,探索出易地搬遷安置區社會治理現代化“安康路徑”,旬陽撤縣設市獲國務院批復并順利掛牌,恒口設立市轄區申報工作積極推進。
社區,是感受基層社會治理生機與活力的最佳窗口。2021年,全市1673個行政村村民委員會換屆工作在全省率先完成;漢陰縣蒲溪鎮盤龍村和旬陽市金寨鎮寨河社區入選全國村級議事協商創新實驗試點;旬陽市“黨建引領、三治融合”和白河縣農村社區試點第二批省級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創建圓滿完成。
基層,是檢驗民生服務能力與質量的最佳考場。2021年,我市縣市區殯儀館和城市公益性公墓實現全覆蓋,累計建成鎮級農村公益公墓55個,農村殯儀服務點17個,為殯葬領域移風易俗提供了可靠保障。2021年,我市社會組織管理持續高質高速發展,截至年底全市登記社會組織3047個,每萬人擁有社會組織達到10個,達到了國內發達地區水平,并在全市脫貧攻堅、疫情防控、公益志愿服務、困境留守兒童關愛等民生服務和社會治理領域中釋放出更大能量。
2021年,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基本民生保障服務、基層社區治理、疫情防控等一場場硬仗中,安康民政人扛起自己的使命擔當,在增進民生福祉、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上,辦成了一批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好事實事。
每一個奮斗的身影,都值得銘記。每一個溫暖的瞬間,都值得回味。“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2022年,安康民政人將牢記“國之大者”,凝心聚力再出發,砥礪奮進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