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玉淵
近期,一則“安康學院連續三年被評為陜西省‘雙百工程’先進單位”的訊息,引起學校師生的關注點贊。近年來,學校視“雙百工程”為政治任務和職責使命,選優派強,集智獻力,借學科特色和人才優勢,緊扣基層發展實際和百姓急需,以真幫實扶解決百姓生活的艱難困苦,助力白河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邁入振興發展新階段。
聚才智,克技術之艱
學校緊扣安康市生態旅游、富硒產品等六大生態循環產業,組建專班人員,成立白河縣“雙百工程”扶貧工作隊,盤活農學、茶學、制藥工程等學科領域拔尖人才,在科研領域持續輸智賦能,助力企業改進提升生產工藝,推動地方茶葉加工技術、非洲豬瘟防控技術、魔芋栽培技術、富硒產品加工技術等產業發展升級改造,實現高質量發展。2020年8月,學校權群學教授團隊的科技成果“基于作物養分需求的豬沼園循環農業模式研究與示范”被教育部選用并向全國52個未摘帽貧困縣涉農科技成果推廣。
盯需求,除業務之難
他人首急,重在解難。學校緊盯基層需求和業務之難,瞄準白河縣發展電子商務和大數據需求,組織電子商務專家開展專業培訓,助力基層打通電商物流“最后一公里”,補齊業務短板,布局“互聯網+農業”新業態,解決農產品銷售和配送問題。大數據思維背后的基本知識是統計,學校為助力白河縣統計人員提升業務能力和水準,組織學科首席專家培訓專技人員50余人,助力白河縣打造統計人才新高地。銷售問題始終是基層群眾關心的大問題,學校成立技術團隊,組織食品營養專家、木瓜專家、茶學專家,借力網絡電商平臺,線上線下齊發力,打通木瓜酒生產、流通、消費渠道,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真正解決基層的業務難題。構建“企業+貧困戶+高校”的聯幫聯扶模式,遴選采購優質農產品,助力企業多渠道銷售,助農增收致富。
強服務,破合作之困
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地方院校轉型發展的要義之一,是實現內涵式發展的路徑之一,更是明晰定位、強化競爭、延伸合作的關鍵舉措。學校緊扣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創新特色產業培訓模式,強化橫向協作,形成了“學校負責提供師資,培訓機構組織發動,爭取政府資金扶持”的培訓模式,聚焦地方所需,產業發展所求,校地合作之困,精選領域專家和學科首席代表近20名,與安康10縣區密切合作,開展特色產業扶貧培訓,讓高校科研成果在基層大地實現轉化。通過深入田間地頭,對標安康果樹栽培、食用菌、魔芋高產栽培等基層的普遍關切,開展有針對性、導向性和可持續性的專業培訓,解決基層發展瓶頸,加深校地合作共識,讓基層大地結出更多百姓認可、校地滿意、企業省心的校地合作新成果。據悉,學校目前已在全市建立科技服務點110多個,80%以上研究課題緊扣地方發展,建成國內外最大的野桑蠶種質資源庫,育成“金絲1號彩色蠶繭”等成果。
問癥結,解家庭之苦
由于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盡管我國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但仍然有一些貧困家庭大學生難以支付進入大學需要的各項費用,以致于部分大學生放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學校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采取“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師生幫扶措施,兼并實施學習能力提升、心理素質幫扶、愛心實踐塑魂、就業能力培育等育人工程,確保人人有人“扶”、個個有人幫,切實從生活實際、學習情況、心理引育、就業導助等方面解決問題。從扶貧視域分析,教育扶貧有效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既能解決基層貧困家庭的短期貧困問題,又能助力貧困家庭徹底擺脫脫貧,實現個人和社會雙重價值。據悉,2019年該校困難類畢業生就業率高出全校3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