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朱曉梅 譚金花
近年來,市總工會認真研究、科學謀劃,精準發力、協調推進,深入到市縣工會幫扶的13個貧困村調研指導,廣泛征求意見,結合實際提出開展“點亮工程+甜蜜產業”行動,在全市決戰決勝脫貧摘帽的實踐中彰顯了工會作為。
點亮工程惠民生。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市、縣(區)總工會共包聯13個貧困村,各駐村工作隊通過召集兩委會、村民代表會,認真聽取村干部和村民的意見,并邀請村民全程監督,累計投入建設資金300余萬元,協調爭取項目資金82萬元,在13個貧困村的文化廣場、移民安置小區、村組道路共安裝太陽能路燈889盞,方便了4927戶、1.6萬村民的生產、生活。“點亮工程”被列為全省工會創先創優典型案例,得到省總工會和市委領導的充分肯定。
甜蜜產業促增收。市、縣(區)總工會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大力推廣養蜂產業,同步發展茶葉、獼猴桃、中藥材、金絲皇菊等特色種養業和加工業,形成了低山茶葉蔬菜、中山養蜂魔芋、高山木本藥材的立體產業扶貧模式。制定出臺“甜蜜產業”發展資金獎補辦法,按照農戶自籌、縣(區)總工會幫扶、市總工會配套,4:4:2比例籌措發展資金,同時定期舉行技術培訓,確保種養技術過關。截至目前,市縣兩級工會共組織農民工養蜂培訓32期1600人次,培養養蜂技術骨干65人;創建中蜂養殖培訓創業基地10個,指導成立合作社13個;中蜂養殖戶達到625戶,養蜂6000余箱。圍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打造“工會+合作社+種養大戶+貧困戶”的幫扶模式,幫扶大連村通過實施培訓、加強茶園管理、推廣先進技術等措施促進茶園提質增效,該村近3000畝茶園2020年春茶收入達800余萬元。漢濱、紫陽、漢陰、平利等縣區工會結合幫扶村實際,共發展茶產業5000畝、果業2000畝、養蜂6000箱,同時狠抓藤編、食用筍等特色產業,帶動貧困戶效益明顯。
職工書屋強志智。市總工會充分發揮工會組織獨特優勢,在農民工維權幫扶、思想教育方面想辦法出措施,大力弘揚“誠孝儉勤和”新民風。推進職工書屋建設,市、縣(區)總工會包聯村已建立職工書屋和活動室13個,新添置圖書7000余冊,新購置桌椅書柜100余套。狠抓志智雙扶,舉辦農民工維權專題培訓班40場次,培訓1200余人次,在幫扶村開展主題黨日活動23場次、舉辦文化惠民公益演出16場次、舉辦集體升學禮39場次,表彰新民風先進典型 360人。
工會組織聚民心。市、縣(區)總工會通過“黨支部+工會”模式,在深度貧困村成立工會組織,并給每個村工會至少下撥4000元工作經費。制定下發規范性文件,全市168個深度貧困村已全部按照“六有”規范化建設標準建立工會組織。同時,以“建工會·促脫貧”行動為抓手,圍繞搬遷社區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要求,按照“職工在哪里,工會組織就建到哪里,工會服務就跟進在哪里”的目標,大力推進毛絨玩具文創產業為主的新社區工廠建會行動,最大限度地把產業工人吸納到工會組織中,在市縣兩級工會的支持下,建立新社區工廠工會組織320個,發展會員8500人,培訓會員6000余人。并常態化開展“素質提升、勞動競賽、文化引領、維權服務、爭先創優”系列活動,極大地增強了職工的歸屬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