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付明明
近年來,市稅務部門聚焦“精準扶貧”方略,積極探索扶貧開發新思路新機制,堅持輸血與造血并舉,扶貧與扶志并重,立足稅收職能作用,打出了一整套“組合拳”,為貧困村注入“源頭活水”,為脫貧攻堅最大限度貢獻了稅務力量。
握緊發展“方向盤” 探出增收“新路子”
安康市地處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核心區,脫貧攻堅工作涉及點多、面廣、難度大,尤其是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后,脫貧任務更加繁重。市稅務局審時度勢,以產業扶貧、技術扶貧為著力點,在大力幫助貧困村發展種、養殖產業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培植特色農業,擴大就業,通過“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方式,不斷拓寬農戶增收渠道,走出了一條脫貧攻堅的“稅務路徑”。
漢陰縣平梁鎮義河村曾是國家級深度貧困村,2013年被納入農村扶貧工作范圍時,1890人的村子吃飯靠天、出門靠腳、吃水靠挑,人均年收入僅3590元。在稅務部門連續7年的幫扶下,路通了,燈亮了,牛肥了,人富了,茶葉和蜂蜜等富硒產業成為村子的主導產業,一個充滿活力的新農村煥發出勃勃生機。在安康,無數貧困村借助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乘著鄉村振興的強勁“東風”,構建起集民宿、農家樂、旅游等產業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新格局,走上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這次有14戶貧困戶拿到了20500元分紅。近3年來,在寧陜縣稅務局的資金支持下,我們村與海榮集團聯合成立了榮興花石種養專業合作社,打通生態黑豬養殖和銷售的農業產業鏈。包含養殖、勞務在內的3個合作社共分紅48050元。”寧陜縣花石村黨支部書記倪忠寶非常欣喜,“我們村養殖的土蜂蜜經過精加工,被第一書記趙耀民帶到了北京展銷,現在訂單不斷呢。”
“山上興產業,山下建社區,社區辦工廠”的扶貧方式也讓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嘗到了“甜頭”。家住平利縣洛河鎮南坪街村三組的徐貴東,本來在山上居住,以務農為生,通過移民搬遷到了洛河鎮。在稅務干部所在的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徐貴東一家住上了嶄新的房子,本人在洛河礦山務工,每月能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妻子在樓下社區工廠上門,還能拿2000多元。“既照顧了老人,又方便了孩子上學,家庭收入也比原來翻了幾番,可以在家門口安心掙錢過日子。”說起這些,徐貴東掩飾不住的高興。
近年來,市縣兩級稅務部門在中央“五個一批”工程的帶動下,定點幫扶全市34個貧困村,直接投入資金1173萬元,幫助群眾興建經濟林、茶園等生態林5000余畝,培育并叫響了茶葉、核桃、烤煙、木耳、蜂蜜等為代表的富硒產業和品牌,形成“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的扶貧格局。為確保扶貧工作深入開展,市稅務局將優質力量向扶貧一線傾斜,市縣兩級黨委班子成員擔任脫貧攻堅工作隊長29人,累計選派第一書記43名,駐村工作隊員88名,參與幫扶干部達1306名,打造出一支“帶不走”的扶貧力量。
減稅降費“穩給力” 釋放惠農“大紅利”
打好脫貧攻堅戰、持久戰,需要稅收優惠政策持續給力。近年來,市稅務局定向做足涉農企業稅收宣傳服務,大力支持和引導企業用活、用好、用足減稅降費政策,促進貧困群眾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助推產業脫貧。
“復工在即,我們正在為資金發愁,沒想到稅務部門為我們及時辦理了疫情期間‘房土’兩稅困難減免24413元,招錄的貧戶女工也回到工作崗位了。”石泉縣政協委員、陜西省富泉紡織有限公司負責人崔立付為稅務部門上門送政策、送服務點贊。
興辦新社區工廠是安康市精準扶貧的一張靚麗名片。安康絲美雅工藝品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工藝品、農副產品加工、銷售及代理商品、技術的進出口業務。受疫情影響導致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資金壓力巨大。高新區稅務局組建了專業服務團隊,通過微信群、QQ群等載體為出口企業提供稅收輔導、政策解答和遠程協助等綜合服務,極大地提高了出口退稅工作效率。“不到兩天就通過網上辦理出口退稅近200萬元,使我們在疫情期間的資金緊張形勢得到了緩解,真是雪中送炭。這里的營商環境比我們老家好,我們將加大研發投入、擴大生產,讓更多貧困群眾到公司上班,還要介紹朋友來這里投資發展,為脫貧攻堅事業再出一份力。”安康絲美雅工藝品有限公司負責人感慨到。
為了讓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充分享受減稅降費紅利,市稅務局聚焦地方產業發展業態,結合扶貧企業經營特點,編制了《扶貧稅收優惠政策匯編》,便于納稅人按圖索驥。在稅收“陽光雨露”的滋潤下,石泉中壩觀光旅游、平利女媧茶葉種植基地、漢濱區恒口農產品加工基地等一批產業發展壯大。據統計,2019年全市稅務部門累計為全市集中連片貧困9縣1區各類市場主體減免稅款7.25億元。
志智雙扶“樹典型” 激活致富“內動力”
“政府的幫扶政策特別好,我們村子條件差,這些年來稅務干部每年都邀請農業專家進行技術指導,我們兩口子種了22畝核桃樹不僅能掙錢,去年起又喂了40來頭牛、羊和雞,這些收入也會逐年增長,感覺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在市稅務局舉辦的新民風表彰大會上,林本村脫貧致富產業帶頭人任成兵說道。
據了解,為切實把貧困群眾“等靠要”的思想扭轉過來,把主動脫貧的思想、觀念和志氣扶起來,把擺脫貧困的知識、技術和智慧用起來,市稅務局在幫扶村大力推進以“誠孝儉勤和”為內容的新民風建設,邀請技術人員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務工技能和“三產”服務技能培訓,提高貧困戶發家致富能力。與此同時,評選先進典型進行表彰,用現身說法和組織宣講等方式,讓貧困群眾學有榜樣、趕有方向,樹立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近年來共在幫扶村評選各類先進400余人,極大地激活了村民干事創業、奮斗脫貧的熱情。在此基礎上,大力實施“雨露計劃”,設立“金秋助學”基金,幫扶貧困家庭在讀的中小學生改善學習生活條件,并給予情感關懷,不斷增強精準脫貧的“軟實力”。
據漢濱區高躍村黨支部書記吳成興介紹,市稅務局與高躍村黨支部結對共建,將“主題黨日活動”和“道德講堂”搬到村上,黨員干部互相分享成長致富故事,宣講涉農稅收政策,幫助更多村民了解就業創業稅收知識,為村民自主創業提振了信心,增添了底氣。目前村里建設了1500畝全市最大農業示范園區,有力帶動了貧困戶穩定增收。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征途中,安康稅務人的步履始終鏗鏘。據統計,自開展脫貧攻堅以來,市稅務部門幫助貧困村引進企業25家,結對幫扶貧困戶4108戶,幫扶退出貧困人口12258人,實現脫貧攻堅工作“綜合評價好”市縣兩級“全覆蓋”和“七連優”。先后有2人獲得省部級表彰、7人獲得市級表彰,55人獲得縣級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