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崔世偉
近年來,我市農業農村部門以產業扶貧統攬農業農村各項工作,凝聚力量、精準施策,通過“抓產業、抓主體、抓技術、強聯結、強品牌、強營銷”“三抓三強”舉措,推進產業扶貧高質量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據統計,產業扶貧累計受益20.03萬戶68.78萬人,2019年人均增收2405元,為全市打贏脫貧攻堅戰做出了突出貢獻。
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立足市情實際,以推進精準脫貧,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堅持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路子,既抓立竿見影的短平快增收項目,又抓支撐未來的長效增收產業,聚力聚焦發展“茶葉、魔芋、生豬、核桃、生態漁業”五大主導產業和“蠶桑、中藥材、食用菌”等傳統特色產業,形成了“5+X”扶貧產業格局,主導特色產業覆蓋到所有貧困村和所有產業扶持戶。截至2019年,全市茶葉面積達100.8萬畝、產量4.01萬噸,面積和產量居全省第二;建成魔芋基地49.5萬畝,種植面積居全省第一;生豬出欄177.4萬頭;水產品產量4.2萬噸;蠶桑面積40萬畝;中藥材種植面積 75萬畝,全市農業總產值達247.86億元,增長4.3%。農業產業大發展有力促進了貧困戶和農民增收,2019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萬元大關,達10475元,增長10.2%,增速居全省第一。
采取政府引導、政策支持、項目帶動等措施,持續實施“千村千園”“十百千萬”工程,聚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增強帶貧益貧能力。目前,全市培育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省級64家、市級211家;現代農業園區1107個,其中省級36個,市級398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突破6000家;省級產業聯合體8家、市級33家;成立村集體經濟組織1790個,992個貧困村集體經濟組織全覆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入園務工、資金入股、托管經營、訂單生產等多種形式,將貧困戶精準鑲嵌在產業鏈和利益鏈中,全市共有3561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12.61萬戶貧困戶脫貧,形成了經營主體與貧困戶“互生共享、互利共贏”的嵌入式產業扶貧模式。
用現代農業發展理念,強化農業技術培訓指導,提升貧困戶發展產業造血能力。以職業農民培育為重點,培養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行家里手,全市職業農民達10577人,其中中高級以上職業農民748人;對貧困戶因戶施策精準培訓指導,三年來累計開展課堂教學和田間培訓達54.95萬人次,每個產業幫扶戶至少掌握了1至2門用得好、有實效的生產技能;開展“百隊進百園”科技承包服務活動,全市農業農村系統技術干部直接服務指導在產業扶貧一線;從種養能手、土專家、農技推廣及科研人員中遴選各類農業技術人員1393名,為992個貧困村至少選聘了一名以上的產業發展指導員,實現貧困戶產業發展有人幫、技術指導有人教、產品銷售有人管。
按照全產業鏈發展的思路,著力打造安康五大富硒產業品牌體系,提升農業產業質量效益和產業脫貧成效。“安康富硒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已在國家知識產權局注冊并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安康山豬”“安康漢水漁”集體商標已獲得國家公示,平利女媧茶、白河木瓜等14個農產品獲得國家農業農村部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積極開展安康市富硒農產品“三年百市百店千點”送健康活動,在全國設立直營店178個,有效促進了消費扶貧。大力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探索“農業+旅游、康養、休閑”等新興業態,全市已建成24個省級旅游示范村;發布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精品線路4條;發展縣鎮村電子商務服務中心(站點)710個,開設農村網點5630家,年均線上交易額達23.8億元,有力拓寬了貧困戶和農民群眾增收致富路徑。
圍繞市委市政府《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實施方案》總體部署,以共建美麗宜居家園為目標,聚焦農村環境衛生短板,以村莊清潔行動“凈美安康”攻堅戰為突破口,聚力農村廁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和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關鍵環節,全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2019年全市共清理農村生活垃圾16.1萬噸、清理村內溝渠1.16萬公里、清理村內淤泥1.3萬噸、清理畜禽養殖糞污等農業生產廢棄物5.5萬噸,發動群眾投工投勞74萬余人次,有力推動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向縱深推進。全市農村戶用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0.7%,86%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48.7%和18%的行政村分別實現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有效管控,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和提升,使脫貧村干凈整潔迎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