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縣卡子鎮倉房村村民王啟全,是白河縣實施“2+1+X”健康扶貧幫扶模式的受益人之一。2015年,他被診斷出雙下肢動脈閉塞,面對生活壓力,他選擇放棄治療。倉房村責任醫生程儉林了解情況后,決定給他進行中醫理療。經過半年醫治,王啟全原本需要截肢的右腿已經可以正常行走了。
2017年以來,白河縣探索實施“2+1+X”健康扶貧模式,組建了113個責任醫師團隊,組成900余人的醫務幫扶大軍,與全縣1678個因病致貧家庭結對幫扶,由貧困戶點單式選擇個性化幫扶措施,讓每一個貧困戶都有了自己的“家庭醫生”。
“點單”幫扶,織起健康脫貧“保障網”
“如何有效解決因病致貧、健康脫貧問題?”白河縣衛計局副局長宋祖林說:“縣上針對性地制定了‘2+1+X’健康扶貧模式,‘2+1’即由1名醫療技術人員和1名幫扶干部‘靶向’幫扶一戶因病致貧家庭。‘X’則是根據因病致貧家庭需求,分類給予幫扶。例如,對有母嬰健康保健需求的,婦幼保健醫生給予指導,對有健康預防知識需求的,健康指導員進行培訓,對有發展產業需要的,技術人員上門服務等。”
家住倉上鎮槐坪村的張順英,患有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冠心病。由于住在山上,加上缺乏基本的健康知識,每次發病家人都是手足無措。該政策實施以來,槐坪村村醫李方政就成了張順英的“家庭醫生”,定期上門開展健康知識宣講、查體和指導用藥,實實在在地解決了張順英的困難。
“‘2+1+X’健康扶貧模式的實行,變以往醫生等病人上門為群眾‘點單’醫生上門,有效改變了貧困群眾有病亂投醫、小病不治大病拖的現象,解決了他們看病難的問題。”白河縣委常委、副縣長黃治俊說。
“四重”保障,讓貧困群眾看得起病
程及文是卡子鎮鳳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全家5口3人患病;寄懩夜芙Y石的他,小痛忍,大痛吃止疼藥,始終未得到有效治療。2017年3月初,程及文腹痛難忍,經診斷必須實施手術。最終手術治療累計花費6.47萬元,通過新農合報銷3.34萬元,大病保險和民政救助1.35萬元,大病專項救助再解決一部分,最終自費只需幾千元。
面對貧困群眾無錢治病、一人得病全家返貧的現狀,縣上每年通過財政統籌、部門籌措、社會募集的方式,整合1500萬元資金建立“大病醫療救助基金”。對于參加新農合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住院費在“新農合+大病保險+民政大病救助”報銷后,仍難以承擔巨額醫療費用的因病致貧家庭,剩余費用將納入“大病醫療救助基金”專項救助范圍,切實減輕貧困群眾負擔,讓他們看得起病,徹底擺脫因病致貧、返貧的困擾,早日走上小康之路。
2017年12月,“新農合+大病保險+民政救助+大病專項救助”四位一體的健康扶貧舉措已全面鋪開。
一站式服務,讓貧困群眾看病少跑路
2017年5月,城關鎮安槐村的錢文俠不慎滑倒致雙腿粉碎性骨折,丈夫王永信只帶著白河縣“貧困人口健康扶貧服務證”,通過貧困人員就醫“綠色通道”,就有醫護人員直接將錢文俠送進手術室。
王永信所持的“貧困人口健康扶貧服務證”,是白河縣推行的“一站式服務”的一部分?h衛計局聯合合療辦、民政局、保險公司等部門積極推行健康扶貧“一站式結算”“一站式服務”等多項機制,患者的家屬只需出示相關證件,便會有專人幫其辦理手續,為貧困群眾就醫提供了快捷、方便、高效的服務。
同時,白河縣在縣內二級醫療機構均設立“一站式”服務窗口,患者出院時只需繳納個人應承擔的費用,其他報銷費用均由醫療機構負責申請結算。記者 侯燕妮 通訊員 阮郁 李清泉 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