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董良軍)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全市上下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迅速行動,市、縣區各級脫貧攻堅指揮部高效運轉,強化協調服務,層層傳導壓力,以產業精準扶貧模式的探索創新助推脫貧進程,為完成攻堅任務奠定堅實基礎。
面對這場硬仗,我市圍繞年度脫貧目標,夯實市、縣區、鎮辦、村四級責任,先后組織培訓11場次,分管市長親自授課4次,培訓各級干部、村兩委負責人、第一書記4500多人,推行的“干部上門登記照相、媒體公開公示、群眾評議監督”三項制度和建檔立卡“一戶一張表、一張合影照、一本臺賬、一個脫貧計劃、一套幫扶措施”的做法受到中辦主任栗戰書的肯定。從市縣壓減的編制中拿出10%用于加強扶貧系統干部隊伍建設,鎮辦設立脫貧攻堅專門機構,配備3-5名扶貧專干,從貧困家庭大學畢業生中招聘300人從事扶貧信息管理,市本級每年安排不少于5000萬元脫貧攻堅專項預算,組建市、縣區政策性金融扶貧投資公司,推進政策性金融扶貧實驗示范區和金融精準扶貧示范區建設。
作為脫貧攻堅的有力抓手,產業精準扶貧的輻射效應逐步顯現。經與省供銷社深入對接,分別由市扶貧局長和市供銷社主任包抓漢濱、紫陽產業精準扶貧試點,通過評估分析在漢濱陽晨牧業、京康現代農業、紫陽富硒食品、紫陽開源公司、寧陜秦南菌業5家企業率先開展創新試點。試點縣區政府分別與省供銷社簽訂委托投資協議,5家企業分別與省供銷社簽訂投資參股協議,派駐專人到企業參與試點管理,各合作企業探索了“建基地、簽訂單、適當補、多用工”的發展模式,嚴格按照“八個一(選定一項產業、扶強一個龍頭、興建一批基地、帶動一批農戶、制定一個計劃、簽訂一項協議、明確一項措施、建立一本臺賬)”要求,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務工就業、自主經營等方式,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目前,陽晨牧業公司與1000余戶貧困戶初步達成合作意向,京康現代農業公司與牛蹄鎮784戶貧困戶簽訂了合作協議,紫陽富硒食品公司與蒿坪鎮630戶貧困戶達成合作意向,紫陽開源科技公司與高橋鎮420戶貧困戶簽訂有機玉米種植訂單協議。
與此同時,我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幫扶模式,積極推行“富硒+”、“+貧困戶”、“電商+”和“創客+”產業精準扶貧模式,建立企業發展與貧困戶脫貧幫扶的利益聯結機制,靈活多樣帶動和幫扶貧困村、貧困戶發展增收。探索了紫陽“龍頭企業+貧困戶”、寧陜縣“景區+貧困戶”、漢濱區“園區+貧困戶”、白河縣“一村一社一產業”、平利縣“社區+X”等產業精準扶貧模式,以“產業”為主導,以“訂單”為聯結,以“技能”為支撐,通過建立基地、訂單農業和技能培訓幫助貧困戶穩定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