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我們更有信心!
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譚海波 唐明)2月27日至28日,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辦公廳主任栗戰書到中央辦公廳定點扶貧縣寧陜縣調研考察扶貧工作。29日,記者沿著調研路線重新走一遍,聽村民敘說當時的感慨,介紹今后的打算。
西關社區:主任讓我有信心
楊保,原來家住江口回族鎮七里砭,回家要走幾十里山路,交通不便,信息也不靈通,現在搬到了江口回族鎮西關移民安置小區了,“很方便了”。
“以前家在哪兒?”,“父親多大年齡了?在家平時干些啥?”……說起栗戰書來家里的情景楊保說,栗主任平易近人,和藹可親,讓他倍感溫暖。栗戰書詳細詢問家里幾口人,原先住哪里,享受了什么優惠政策,惠民政策落實得咋樣等,他還上樓仔細看了家里的情況。“好像跟做夢一樣很幸福,感覺干啥事更有勁了,信心更足了。”談及下一步打算,楊保說:“等妻子生完小孩后,繼續外出打工,政府幫我們,領導又這么關心,關鍵還要自己努力。”
現年64歲的孫盛印,家里有兒子、兒媳、孫子4人,是從廣貨街鎮沙洛村搬遷到這兒的。
上午9點多的時候,栗戰書來到他家,詳細詢問了家里的情況,看到墻上掛的一副刺繡,鼓勵孫盛印的兒媳可以發展刺繡產業,這讓孫盛印、孫慶平父子倆深受啟發。孫慶平說栗主任到家里來,讓他們深受鼓舞,下一步打算把社區的女同胞組織起來,搞刺繡、成立合作社。
和孫盛印一樣,現年38歲的鄧祖平也屬外來搬遷戶,是從竹山村搬來的。栗戰書的到來,讓他倍感溫暖、備受鼓舞的同時,他也有自己的打算,不想再出遠門,準備就在家鄉發展。同時,他希望在家門口就能有更多的就業機會,這也是他對未來最美好的心愿。
農業園區:輕松交流起掌聲
昔日貧困戶齊道軍回憶道,當時栗主任進來的時候,他和工友正在搬運袋料,主任詳細向企業負責人陳世明詢問了袋料的產量、收入等情況。
齊道軍家住廣貨街鎮北溝村,家里有5個人,有兩個上學的學生,負擔較重。2012年在公司成立之初他就來到了這里,從公司手里承包了3萬袋食用菌自己管理,一年下來收入了七、八萬,嘗到甜頭的他,就一直留在公司做起了園區菇農,空閑時間在園區打工又能多一份收入。談及今年的打算,他說繼續當好菇農。
劉磊,園區工廠化栽培的技術主管,是去年4月剛進公司的大學生。說起栗戰書到他工作車間的事,仍然激動不已,“領導的到來,讓我們對公司未來的發展更有信心了。”
隨后在秦南菌業農業園區召開的座談會上,栗戰書在詳細了解了參會各企業的生產經營和帶動貧困戶增收情況后指出,寧陜的企業布局各行各業都有,而且能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也都有社會責任感,帶動群眾增收致富。他要求當地政府在產業發展上給予企業支持,希望企業進一步加快發展,做大做強,帶動更多的農村群眾脫貧致富。
提及企業負責人座談會,秦嶺菌業農業園區負責人陳世明仍是一臉的激動與興奮。“領導到園區調研,讓我很振奮,也讓我對企業的下一步發展充滿了信心,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信心更堅定!”陳世明說,秦南菌業將把帶動貧困戶脫貧作為企業今后發展的重點,引領全縣食用菌合作社、聯社,按照2016年200戶、2017年500戶、2018年500戶的計劃,帶動1200貧困戶脫貧。
“感覺領導很親和。座談會很輕松,氣氛非常好,掌聲和笑聲不時響起,大家都感覺有說不完的話。”濱海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長濱告訴筆者,參加座談會和聽了領導的講話,自己更有信心把企業做好,大力發展有機農產品種植和農業觀光項目,不斷壯大企業規模,推動產品品牌化、提升附加值,帶動更多的群眾尤其是貧困戶增收致富。
桅桿壩村:魔芋地頭問詳情
魔芋種植的周期有多長?好不好銷售?收益如何?核桃樹啥時能掛果?合作社吸納了多少農戶,其中帶動貧困戶有多少?在筒車灣鎮桅桿壩魔芋種植專業合作社,栗戰書走進地頭仔細了解合作社有關情況。
“合作社流轉土地583畝,吸納農戶38戶,其中貧困戶11戶34人。”桅桿壩魔芋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賀澤琴介紹說,他們采取的是核桃與魔芋套種,流轉農戶土地和林地每畝給農戶200元,最多的一戶僅此收益20000元,另外農戶在合作社務工每天還能收入110元。
聽取情況介紹后,栗戰書一再囑咐園區負責人和鎮村干部,要搞好合作社的生產經營,發揮好合作社的作用,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
離開魔芋地,栗戰書徑直走進貧困戶周先友家,看住房情況,了解生產生活情況。
“看到我家三間磚混結構的房屋還沒裝修,領導問買移民搬遷房沒有,有沒有買的打算,裝修需要多少錢?”周先友回憶當時的情景說,領導問得很細。領導對貧困戶這么關心,他對脫貧致富有了信心,他想把房屋裝修一下,把50窩豬苓栽好,把蜂養好,把家庭經濟搞好,不負領導的關懷。
海棠園村:院落會里話脫貧
海棠園村支部書記陳明奎是栗戰書到海棠園村的“主陪”。本來是坐另一輛車的,是栗戰書招呼他同乘一輛車,在去海棠園的路上,栗戰書向他詳細了解了村里的基本情況。陳明奎說,栗主任很親和。
張義學因腦癱,長年臥病在床,家里生活十分困難。栗戰書走進他的家中,詳細了解了他家的情況,并送去了慰問金和物資。臨走時,張義學的妻子王永芝感激地說:“下次你來,我一定要給你煮頓飯吃。”
一路沿著崎嶇的盤山路而上,經過一段土路,來到了方忠華家,他是2015年發展養殖脫貧的農戶之一,也是村民小組長、致富帶頭人。栗戰書在察看了他家的情況后,就在他家院壩召開了群眾代表座談會。栗戰書與市縣鎮村干部和群眾代表圍坐在村民方宗華的院子里,親切交談,深入了解精準脫貧、基層干部、產業發展以及合作社運行等情況,并對群眾談到的缺資金和技術等問題,現場提出了解決辦法。他要求,各級各部門一定要把中央的各項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實好。
從家庭情況到產業發展,從貧困戶的困難到村里產業發展的愿景等等,栗戰書一邊詢問,鎮上干部、村里群眾代表一邊一一回答,一切都很自然。
“打算今年建標準化圈舍,在去年養雞的基礎上,再發展養豬。”方忠華很受鼓舞,“這么大的領導親自上門關心我們脫貧的事,不能辜負領導的心意。”他說一定要把握機遇,在鞏固自己脫貧成果的同時,帶動組上14戶貧困戶明年全部脫貧,對此他很有信心和決心。
中辦赴寧陜幫扶小組自2013年起,將海棠園村確定為幫扶小組聯系點,3年的幫扶工作,幫助村上修通了水泥路,建起了安全飲水塔,幫助產業發展等,村上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陳明奎說,請栗主任放心,下一步將繼續搞好產業發展,齊心協力搞好脫貧工作,爭取早日脫貧,摘掉貧困“帽子”。
“栗主任來調研,作為一名基層干部深受鼓舞,脫貧攻堅,我們更有信心!”參加了在方宗華家的院落會的筒車灣鎮黨委書記賀海寧說:“我們將以栗主任這次調研為動力,抓好技術培訓,落實好政策,進一步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確保全鎮507戶1331人貧困戶2017年,‘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全部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