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余興福 黃志順)“黨委政府幫我們在山上建‘綠色銀行’,脫貧致富有希望!”紫陽縣城關鎮青中村村主任冉維富指著成片成塊的新茶園介紹說。
該村是全縣153個貧困村之一,2015年全村新建茶園300畝,總面積近2000畝,人均達到2畝以上。截至目前,全縣16個鎮50個村已全面完成6200畝新建茶園任務,全縣茶園總面積達20萬畝。
紫陽地處秦巴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在國家主體功能區劃分中屬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和“引漢濟渭”工程的核心水源區。“特殊的縣情決定了紫陽扶貧開發工作的核心問題是產業扶貧,產業發展不上去,鞏固精準扶貧成果就是一句空話。”縣委書記趙立根說。
該縣堅持把農業產業化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活力源”,充分發揮富硒資源優勢,按照“庫區漁業養殖、低山茶葉蔬菜、中山魔芋林果、高山木本藥材”的立體農業發展模式,因地制宜建設主導產業基地,積極引導貧困戶培育優勢產業。相對集中連片的產業布局,加速了土地、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向龍頭企業、示范園區、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集中,全縣已累計流轉耕地18萬畝,啟動建設農業園區29個,扶持龍頭企業35家。過去單一分散、“小打小鬧”的農業生產方式得以扭轉,逐步向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特色化方向發展,形成一座潛力巨大的產業蓄水池。
筑好“蓄水池”,還得織牢“滴灌網”。該縣堅持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實行“X+貧困戶”的彈性模式,突出瞄準個體,量身定制產業,找準一家一戶的脫貧路徑。
“背靠大樹好乘涼,開源公司流轉我的土地并返租給我種,種出的玉米以保護價回收,有閑工夫還能到公司核心園區打工,真實惠!”高橋鎮龍潭村一組貧困戶陳玖鳳展示紫陽縣開源實業有限公司簽訂的合同時喜笑顏開。
紫陽縣開源實業有限公司是全省產業扶貧扶持試點企業之一,以富硒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為主。該公司與高橋鎮600多戶貧困戶簽訂了玉米訂單收購協議,還成立了開源富硒谷物專業合作社,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
開源公司實施的“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是該縣探索的“X+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模式之一。該公司計劃明年再新增兩條生產線,與全縣5萬農戶簽訂玉米生產訂單協議,覆蓋貧困戶2萬戶。”
2015年6月8日,斑桃鎮麻園村貧困戶王宗永從本村養殖大戶鄧山甫家購買100只雞苗,成活率達100%,70天后,鄧山甫上門回收成雞,扣除雞苗款、飼料款,凈賺了3200元。這可樂壞了老王,隨后他又分兩次購買雞苗340只。僅養雞一項,老王2015年可增收一萬多元。
讓王宗永受益的是另一種產業扶貧模式——“能人大戶+合作社+貧困戶”。鄧山甫于2013年成立紫陽縣勇鴻養雞專業合作社,開始發展林下養雞,短短兩年時間就發展到5萬只的規模,市場由縣內拓展至重慶等地。目前他已吸納本村30余戶貧困戶加入養雞專業合作社,并提供包供雞苗、包技術指導、包飼料供應、包市場銷售“四包”服務,帶領他們走上了致富路。
農民專業合作社充分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上聯農業園區、龍頭企業、能人大戶,下聯貧困戶,把一家一戶小規模生產組織起來實現脫貧致富。同時,該縣加快生態旅游發展,各地游客紛至沓來,農家樂、鄉村酒店生意火爆,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受益于“旅游景區+貧困戶”模式,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為適應“互聯網+”的新形勢,還通過“電子商務+合作社+貧困戶”模式精準對接貧困戶,網上熱銷干鮮農產品。
通過龍頭帶動,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因戶施策幫扶到位,把貧困群眾都“鏈”到“種、養、加、旅、工”產業鏈上來,上游中游下游,前端中端后端,交叉“鏈式”、立體織網、輻射全局,確保產業活水精準“滴灌”到戶到人。靠強有力的產業支撐,培育貧困戶可持續發展能力,貧困農民在“造血”中逐步實現根本性脫貧。
為了找準貧根,對癥下藥,該縣數千名干部下沉到戶,人對人,手牽手,心貼心,實打實幫扶發展產業,決戰扶貧“主戰場”。從縣直部門和鄉鎮機關抽調410名干部組成扶貧工作隊,進駐71個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選派得力干部任工作隊長和“第一書記”;29名縣級領導包抓25個貧困村,85個縣直部門千余名干部每人包聯5戶貧困戶,實現一村有一支精準扶貧工作隊,一戶有一名脫貧致富責任人。
“早脫貧,快脫貧,真脫貧,到2020年,紫陽縣一定實現整體脫貧和同步小康。”縣委書記趙立根對此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