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歷過1983年7月31日的安康特大洪水災害,看到了今昔對比。那時,漢江上游連降暴雨,河水猛漲,倒灌城區,一片汪洋,遍地狼藉,慘絕人寰,安康城區被淹死870人。
之后,安康城區得到恢復重建,全市的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不斷發展,特別是近10年發展更快,亮點很多:
——經濟發展開始提速。2014年全市經濟增長11.7%,高出全省2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躍升全省第二。
——產業升級具備了堅實基礎。“三區兩園”為企業壯大提供了良好平臺,“飛地經濟”為產業興起找到了路子。
——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去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7490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25000元。
——勾連三大經濟區(西安、重慶、武漢)的交通樞紐基本形成。由以往一兩天的通車里程縮短成半日圈。市內高速公路從無到有。村級道路硬化里程為全省第一。
——城市面貌在“雙創”推動下變化顯著。安康美麗了,各縣城和各鄉鎮的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生態環境大為改善。全市森林覆蓋率提高到了65%,居全省之最。山青、水綠、天藍,安康空氣質量年優良天數達359天,為全國20個宜居小城之一。
——各項社會事業有了新進步。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都在加快發展,群眾文化活動豐富、活躍得多了。
“我們的所有成就,都是干出來的”。這話真實不虛。如今,安康又迎來一次發展新機遇。安康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地,被限制和禁止開發的國土面積達92% 。看似環保與發展矛盾,實則蘊藏著巨大潛力。在大政策環境之下,如何提高經濟增速的內生動力?
運用政策求發展。目前,政策渠道明顯增多,諸如:安康被列為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市,全國扶貧開發集中連片特困區。“十三五”期間要把安康建成全省第二大交通樞紐中心。還有:避災扶貧搬遷,棚戶區改造,創建美麗鄉村,第二輪退耕還林,創建國家級森林城市,等等。政策渠道就是輸血管道,運用政策求發展,潛力大,靠得住,最實在。要加強政策運用的研究。
把環保作為增速的一個重要方面。不可只環保,不發展;更不能只發展,不環保,而要把兩者有機統一起來。應擴展和抓好一大批環保工程建設項目,圍繞“漢江水質保護”,對漢江及其各個支流進行全面綜合治理,整修沿江集鎮防洪堤,治理水土流失,處理污水垃圾,減少大氣污染等。這些項目建設,既能改善環境,又能使經濟增長。
提升和壯大支柱產業。當前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一個重要原因是,產業支撐和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六大支柱產業”喊了多年,絲綢工業竟下降2.3%;安康具有醫藥資源優勢,而藥店里卻很少見本地生產的藥品。常說“產業發展快,全靠農業帶”,然而有的企業仍是小生產觀念。要從推動“抓落實”上出招。例如:逐個產業論證和擬定發展規劃,培訓一批現代企業家,政府與龍頭簽訂責任狀,制定獎懲措施。并向龍頭企業派出總監。運用“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兩只手,監督運行。
進一步抓好交通建設。流通即是交通,建成了交通樞紐,才能形成物流中心。在大交通上,抓機場建設、鐵路復線,還要爭取“縣縣通高速”。區內要互聯互通,四通八達,消滅口袋路、斷頭線。尤其對幾十個沿江集鎮,在抓碼頭、渡口建設的同時,要架設橋梁,為了減少投資,可修建人行浮橋。這件事情意義重大,修橋補路,勾通鄉村,就會繁榮農村市場。以沿江集貿市場的繁榮,帶動兩山,進而促進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
我衷心希望:未來的安康更加美麗,更加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