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水源地的點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之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面臨的最大難題和挑戰,將是地域廣闊的農村面源污染。”陜西著名水利專家、西安理工大學水利水電學院院長李占斌認為:“在如此大面積的‘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針對農業面源污染,將‘清潔小流域’工程植入其中并實施推廣,陜西已跨入此領域的國內最前列。”
去年11月,水利部、國家南水北調辦緊急召集“中線”水源地三省,在漢中召開“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二期工程推進會”。明確宣布:在“丹治”三期工程(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十三五”規劃)中,“清潔小流域”建設將成為最主要的治理模式,國家將為此擴大規劃、加大投入。
其實,從2009年起,安康就已在“清潔小流域”治理方面悄然開始了嘗試……
石泉縣,便是安康最初嘗試的起點。
何為“清潔小流域”?據水保專家詮釋:“清潔小流域”建設,即在傳統小流域山、水、田、林、路、村綜合治理基礎上,將水土資源保護與農村化肥農藥、生活污水、垃圾等面源污染防治接合起來的一種新型綜合治理模式,是傳統水土保持建設的“高級階段”,是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今后發展的方向。
3月23日,京津冀豫陜約50位記者,抱著濃厚的興趣,來到了安康諸多試驗地之一——石泉縣楊柳水保生態清潔小流域示范園。
盡管該處試驗地還未最后完工,但一大群外行們還是能看出它的“精髓”。整條小流域內,層層漂亮、科學的“數百米落差”布局:蓄水池、石坎梯田、微型濕地、花果林木帶、山溝里茂密的水草……就像一個巨大的“水體過濾器”一樣,將每年汛期瀉下的渾水、稻田里含有化肥農藥的徑流、農戶日常的生活污水層層過濾,在臨進漢江“毛細”支流前,變成潺潺清流。
今天,安康市這些諸多的“試驗地”,正在成為“南水北調中線”陜西水源地在防治面源污染方面的一本“正在逐步完善”的“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