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了新房剛拿到鑰匙的鄉村教師唐老師,最近兩個月特別煩惱——因為每天都有裝修公司、建材公司撥打他的手機和發來短信詢問裝修事宜,有時一天多達十幾家,這讓唐老師不堪其擾。唐老師不禁疑惑:購房信息對方怎么知道?是誰泄漏了信息呢!記者走訪發現,眼下安康城區多家樓盤已交用戶使用,與唐老師同樣遭遇的人還很多,騷擾電話、短信簡直成了懸在業主心中的 “麻達”。
是誰泄漏了購房者信息?
□ 記者 周健
煩!手機幾乎要被打爆
唐老師是是漢濱區一偏遠山村的小學教師, 2011年10月,他在安康城區江北一小區購買了一套120平方米的住房。今年9月底,房子如期交工,可接下來發生的事卻讓他很煩。“拿到鑰匙的第一天下午,就接到了7個裝修推銷電話。”唐老師向記者展示打印出來的手機電話清單說:“兩個月時間總計接到了200多個電話,弄的我上課都不得安寧。更惱火的是,有時候拒絕的語氣重一點,還會遭到對方瘋狂的電話騷擾報復。”
無獨有偶,最近,市民李先生也為電話推銷煩心不已。他的新房鑰匙剛剛拿到手,一家裝修公司的推銷員竟然熟門熟路地找到了他。隨之而來的,就是無休無止的自我推銷和如何如何優惠等等,同時,推銷電話也蜂擁而至。李先生在連續接到幾個電話后,發現對方對自己及家人的情況一清二楚,擔心會被不法分子利用,便決定報警。可撥打110后,民警告訴他:“很可能是你自己泄露的。沒有造成人身財產損失和嚴重后果的,就沒辦法立案”。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安康城區購買新房或正在裝修房子的業主們,幾乎都遭遇過類似推銷電話的騷擾。這些電話有的是裝修公司的,有的是推銷家電家具的,有的是推銷廚具衛浴的,有的是商家推出的所謂“砍價會”、“老總簽售會”……
疑!是誰泄露這些信息?
“我們買房的信息,對方是怎么知道的?”唐老師很是郁悶地向記者詢問。為此,他曾專門找到售樓部詢問,可售樓部堅決否認他們會泄露業主的個人信息。記者與李先生買房的售樓部取得聯系后,對方也否認泄露了業主信息。但調查之后發現,一些推銷公司若想獲取市民的個人隱私信息,幾乎不費吹灰之力。
據曾做過瓷磚推銷工作的孫小姐透露:在她當電話推銷員的兩個月里,老板和主管隔三差五的就會拿來厚厚一疊各類信息資料,讓他們按照上面留下的號碼進行電話推銷。問起這些資料的來源,她說:“沒什么難的,比如你買了一套房子,售樓部就要你填寫資料,而這些資料就會被一些和售樓部關系密切的建材老板以低價購買,然后又以一定的價格倒賣給其他不同商戶,達到資源共享。也有的是推銷員直接到售樓部,假借買房之名用手機偷拍來的。”
漏!法律不全監管缺位
針對此事,記者專門請教了幾位律師。他們說,泄露個人信息是有法可依的,只是法律還不夠健全。在打擊中,司法部門主要依據2009年2月28日通過的《刑法修正案(七)》中的規定:“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違反國家規定,將本單位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但在司法實踐中,有些企業或個人也進行著私人信息泄露的違法行為,加之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個統一的關于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基本大法,這也導致在處理此類案件時,各部門認識不一,監管缺位。因此,他們也希望有關部門結合本地實際出臺監管辦法,以打擊非法泄露個人信息行為。
相關鏈接:
近日,昆明住建局公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購房者信息保護工作的通知(聽證稿)》。通知中明確提出,房地產開發、中介、物業等企業及個人違反規定,擅自泄露或因管理不善導致購房者信息泄露及以電話、短信等方式騷擾購房者的,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由住建主管部門記入企業或個人不良信用記錄,并由有關部門按照情節依法予以罰款、吊銷資質、降低資質等級,暫停、取消行政許可等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