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網訊 (記者 周健) “最愛穿的鞋是媽媽納的千層底,站得穩走得正踏踏實實闖天下……”這首歌唱出了多少游子對家鄉的深深眷戀。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現代工業的發展,傳統的手工布鞋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然而,在安康城區東堤頭,記者卻見到幾位進城生活的農村婦女曬著太陽納著鞋底,嫻熟而又精湛的手藝,又勾起了人們藏在心底的那抹關于媽媽的記憶……
手工布鞋,曾經的生活必需品
據有關專家考證,我國最早出現的布鞋應該是山西侯馬市出土的周代武士跪像所穿的布鞋,其鞋底上規整的線跡與今天的納底布鞋別無二致。納底布鞋早期專供京城的皇親國戚、文武官員穿用,可謂奢侈品。到了清代,納底布鞋工藝日漸完善,才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千層底”布鞋。民國時期,千層底布鞋工藝 “飛入尋常百姓家”,在民間廣為流行。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手工布鞋還很吃香。那時,老百姓過年都要做雙新布鞋,手巧的媳婦都要給全家人每人做一雙。一雙新布鞋、一身新衣服,就成了人們過年最流行的行頭。因此,在當時,布鞋做的好與不好還成了年輕小伙子選擇對象的一項重要標準。“誰家姑娘的鞋做得好,就會在附近的十里八鄉出名,媒人也會踢爛門檻給她介紹對象,所以村里的姑娘也都會做手工布鞋。”采訪中,來自漢濱區關家鎮的龔大娘邊納著鞋底邊對記者說。
坐在旁邊做布鞋的恒口鎮劉大媽告訴記者,那時候,農村青年結婚時有一個儀式,叫做端針線。就是在結婚的當天晚上,婆家會留下自己的要緊親戚(姑父、姐夫、救舅、妹夫等)和本家親屬,讓新媳婦把在娘家事先做好的布鞋散發給親戚,一方面是認親人、一方面是展示自己的針線活手藝。如果新娘做的布鞋得到眾親戚的認可和贊賞,不但給自己的娘家人“長了臉”,也會使自己很快得到婆家人的認可,相處也就更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