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日報 崔光華)“安康絲綢”是安康市六大主導產業之一,但是近幾年全市蠶桑產業出現嚴重下滑萎縮現象。最近通過大量走訪調查,發現既有養蠶比較效益下降、勞動力緊缺、桑園減少等客觀原因,也有政府放任自流等主觀原因,值得深思。筆者以為,應理直氣壯地讓“安康絲綢”成為“安康特色”。
產業萎縮原因多多
蠶桑產業是安康市傳統優勢產業,但受各種因素影響,不少蠶農毀桑棄養,蠶桑產業嚴重下滑萎縮。今年全市計劃發種23萬張,截至上半年僅發種5萬張左右。
經調查,安康市蠶桑產業下滑萎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觀上,工業化、城市化和陜南避災扶貧搬遷快速推進,帶來了養蠶要素價格上升、比較效益下降、勞動力緊缺、桑園面積減少等問題。主觀上,市上取消對發放蠶種考核后,地方黨政的注意力轉移了,甚至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態度。
比較效益下降:隨著第二、三產業就業機會增多,養蠶的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利潤不斷下降。很多人認為養蠶不如外出打工掙錢多。
勞動力緊缺:養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留在家里的大都是“38.99.61部隊”(婦女、老人、兒童),很難請到人。
土地撂荒、建設用地等導致桑園退化減少:全市土地復種指數減少,土地撂荒現象嚴重,導致桑園退化產業萎縮。一些高效桑園,因建廠、建房、修路而毀棄。
政府扶持力度不夠:除了省上繭絲綢專項資金每年安排500萬元左右外,市上沒有專項資金扶持。
市場缺乏競爭:蠶繭經營市場尚未全部放開,存在價格壟斷、壓級壓價現象。蠶桑專業合作社,存在運行不規范、服務不到位等問題。
養蠶優勢得天獨厚
自然環境優越,養蠶歷史悠久。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安康都是全國生產優質原料繭的最佳適宜區之一。
產業基礎較好,仍居主導地位。全市育苗栽桑、制種養蠶、烘繭繅絲、印染織綢的產業格局已經形成。桑園面積和產繭量分別占全省80%和90%以上。蠶桑產業既是傳統的,又是多元的;桑葉是蠶的飼料,桑樹是生態農業。蠶桑產業輻射面廣、帶動作用強、從業人員多,產業優勢突出。
養蠶仍是農民增收重要門路。雖然外出務工是全市農民最大經濟來源,但不是所有農民都適合、都愿意外出務工,不少中老年人、婦女更適合養蠶,同時也能照料家中老人、小孩、病人。農民對養蠶的感情依然濃厚。
服務體系健全。市上有蠶桑產業發展中心,縣區有蠶桑技術推廣站,鎮上有農業技術綜合服務站,全市有各類蠶桑技術人員330人。
資源綜合利用潛力大。全市已形成“桑—菜”、“桑—禽”、“桑枝食用菌”等桑園立體種養模式,產業鏈條不斷延伸。
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養蠶、蠶桑疫病綜合防治等新技術得到普及應用,鮮繭干燥技術全面推廣,繅絲污水循環利用深入推進,基本上實現了污水“零排放”。
國家政策環境有利。古絲綢之路已申遺成功。目前91.9%是限制和禁止開發區域,而蠶桑產業屬于生態農業,正好符合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規劃要求。加之國家第二輪退耕還林政策即將啟動實施,桑樹屬于經濟林,可以享受退耕還林補助。這些都為安康蠶桑產業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順勢而為引導扶持
著力培育職業蠶農,穩定發展強村大戶。像對待生豬、茶葉產業一樣給予蠶桑產業引導和扶持,以蠶桑家庭農場為主體,著力培育職業蠶農和強村大戶,走強村大戶帶動、專業化生產的道路。鼓勵桑園和土地經營權流轉,實行規模化建園,專業化生產,延長產業鏈條,增加蠶桑產業附加值。
壯大龍頭企業,轉變發展方式。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努力形成產業集團,改變企業單打獨斗、小、散、亂、弱的局面。允許跨區域自由收購蠶繭,發展“訂單農業”。把分散的蠶農集中起來,成立專業合作社,并提供技術指導、蠶繭收烘、貸款擔保等服務,形成利益共同體,增強市場競爭力。
加大技術推廣服務力度。積極建立以“科研+推廣+企業+基地”的科技創新體系,支持建立校企結合的繭絲綢人才綜合培訓和實踐基地。推行蠶桑生產技術升級,建設高效豐產桑園。提高桑園管理機械化程度,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
建立科學的考核制度。將重點縣區、重點鎮蠶桑產業發展,納入年度目標考核內容。上下形成合力,支持蠶桑產業穩定發展。
做大做強安康絲綢品牌。做好絲綢文化遺產保護,提升安康絲綢文化品位,搞好絲綢文化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