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地處我國四大母親河“江河淮漢”之漢水上游,北依秦嶺,南靠巴山。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是山水與當地原住民最樸素的依存圖景。幾千年來,安康一隅風云際會、世態變遷,唯一不變的,就是人與這方山水的相處際遇。
除了時段不長的悖行與逆施,安康人與秦嶺巴山漢江都相處宴然。因了獨特優異的山地條件,安康全境是漆麻耳倍桑藥茶的天堂,號稱萬寶山;從古代到今天,安康的物產仍然是響亮一方的名頭,可以暢想與褒獎。
春秋戰國以降,安康人與漢江結下不解之緣。在眾多的安康地方文化傳承中,水的元素無與倫比。在漢江劃龍舟,成為漢水文化的集大成者。緣生于詩經時代的龍舟活動,至今是安康人心中最大的情感依戀。
沒有山水,安康人可能不會和你談生活,談發展,談天下,甚至談友情。
文化血脈中的綠水青山
在安康的精神流變與社會興替中,安康的山水帶給了安康經濟繁榮和人的精神愉快,成為了一種用之不盡的“資源”。安康人“樂山”,因為山蓄財富;安康人“親水”,因為水蘊生機萬物迭至。安康土著也好,湖廣移民也好,都是這方山水養育了他們,漢水如果視作血脈,那已經流在安康一代一代人的血管中。
自有移民興起的明清時代始,安康的農耕文明快速崛起,就是得力于山水。墾山造田,留下數量可觀的明清老田,至今造福后世;舟旅東出,興旺了安康的商業文明。至今民間散落的眾多小型水利灌溉設施,很多都在發揮作用。在安康的歷史碑存中,有一類禁山碑,就是防山火、禁濫伐、明界畔,很長時間林木得以保護,特別是大樹森森,人們敬為神靈。
在近現代轉換過程中,人類走了很多彎路。安康也不例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自然資源的急迫需求,自然與人的對立產生。人們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把自己變成了自然生態的“局外人”,對青山綠水的依賴和感情逐步淡然,甚至把綠水青山變成了“窮鄉僻壤”、“一文不值”的代名詞。安康為了擺脫貧困,幾度刮起了“黃姜熱”、“采礦熱”、“養殖熱”,綠水青山一度被過度開發,環境生態遭到破壞,結果是人未富,山已空,大自然的懲罰畢至。人們“看山不是山,不是過去的母親山、父親山;看水不是水,水帶來五谷生長,更多時候帶來的是災禍。”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山要青,水要綠。”這是安康人徹悟與自省自勵的新變革,安康人哪能沒有青山綠水呢?
徹悟,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安康屬秦巴集中連片特困區中心地帶,在國家主體功能區劃分中屬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安康還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區,承擔著“一江清水供北方”的政治使命和歷史責任。保護綠水青山,不僅是安康人自己的事情,更是全省、全國的大事。
另一方面,安康人認識到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對已惡化生態環境的治理高投入、低成效的窘境,對那些生態環境脆弱的、已難再恢復的區段,安康人印象與感受深刻。一個漫長的時間成本,一個高昂的經濟代價,看似短期內的經濟增長,卻造成長期治理難的經濟負增長惡果,這是安康人學懂了的經濟社會學課程。
良好的生態環境、得天獨厚的綠水青山資源優勢,是安康最富競爭力的獨特優勢和戰略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潛力和美好未來之所在。這個共識形成了,來得不算太晚。
家國視野下的綠水青山
安康對于保護生態環境以及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的認識越來越全面。從最初認為這僅僅是確保南水北調水源安全的需要,因而牢騷滿腹、頗多微辭,到感嘆保護好這方山水最大受益者其實正是自己,這是認識理性與情感理性的飛躍。更高的認識是,環境問題不僅是發展問題、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民生問題。
今天,當在全國很多城市沙塵暴、PM2.5爆表、地下水污染等等傷透腦筋的時候,安康人民在依然優良的環境中享受著綠水青山。安康人有了兩個情感交集點:于家,門前應是綠水屋后應是青山;于國,安康不能置身于國家利益之外,保護理所當然。我們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的多贏。何況保護本身,也有國家巨大的資源性補償進帳。安康正在用實踐證明,綠水青山不僅能留得住,經濟還能快速發展。
今年,經國務院同意,安康被國家發改委、國家環保部確定為“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市”。此次全國共有16個地級市成為試點示范單位,陜西僅有安康市位列其中。這對安康來說,既是榮耀,也有壓力,也更顯安康在全國全省生態建設中的重要。
一方面安康要加快發展,國家主體功能區對于安康的定位是限制開發,但不是限制發展,不加快發展就不能實現整體脫貧目標。另一方面,必須循環發展,不循環發展,違背自然、破壞自然,發展成果必然受損甚至消失,發展質量最終經不起歷史檢驗。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3月參加貴州團審議時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絕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
對安康來說,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之間的關系,安康所確立的發展思路,是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促進生態與富裕有機連結,讓城鄉因環境而美,讓群眾因生態而富,使保護生態的政治責任與發揮生態優勢的經濟價值相協調、相統一。
家國情懷,兩個層面,一個境界。安康進入國家生態建設大戰略,并因之奮力,是安康人民家國情懷的最生動體現。
真金白銀夢想下的綠水青山
僅以近十年論,安康在調整轉型中,先后關閉污染和有污染風險的企業1000多家,過去山上開礦、山下冒煙、森林砍伐、水土流失、河道斷流等境況得以改觀。同時植被上山,人口下山,還空間于自然,安康十年生態超常恢復。當然付出也是巨量的:以年減少工業產值上百億、減少就業崗位10萬多個,一度成為全省發展墊底。這伴隨著另一個數字:安康曾多年為全省勞務輸出率大市,人的外出恰恰顯示著一個地區經濟的沒落。
安康在選擇。選擇的結果是走循環發展之路。
幾屆市委、市政府先后探索實踐安康的發展路數,最終精準于民生為本的循環發展之路。這個路怎么走?以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遵循生態規律為準則,以山、水、人為基本生產要素,全力發展經濟再生產和生態再生產同步發展的產業。這是安康新時期的真金白銀夢。
山——山林經濟為代表。安康耕地資源稀缺,但山林資源豐富,林地面積占國土面積81.6%,農業要做大,必須上山入林。市山林經濟發展規劃,到“十二五”末全市山林經濟總產值力爭達到220億元,到2020年山林經濟總產值力爭達到280億元。2013年,新建特色經濟林35萬畝,目前全市特色經濟林已經發展到630萬畝,林業總產值達到65億元,比2012年凈增15億元,農民人均林業收入達到2623元,高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山林經濟成為安康市循環發展的一張響亮名片。
水——涉水產業為代表。水是安康市最具比較優勢的資源,與全省乃至西北相比有量的優勢,與全國相比更有質的優勢。安康市水能資源豐富,全市適宜水產養殖原生態大水面30萬畝,開發利用20萬畝,2012年水產品產量3.8萬噸,2014年水產總量有望達到4.5萬噸。隨著水域和濕地綜合利用,更多的水面可以做涉水產業。安康大膽地給自己定位“西部水城”和“西部重要的涉水產業基地”,實現“水養人”、“人養水”的良性循環。這不僅是夢想季的產物,更是安康多年生產開發實踐的結晶。往前走,往大做,吃準這個定心丸,安康真正擁有“安康”。
人——勞動密集型產業、三產服務業為代表。加強與發達地區縣對縣、園區對園區的合作,立足于整條產業鏈的轉移,大力引進資源低消耗的下游配套產業,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集中度,努力把安康建設成西部承接產業轉移聚集示范區,全市勞動密集型企業就業人數超過10萬人。安康的農林,可以大有作為,功能農業、設施農業、林下產業、涉水產業,即為勞動力就業提供空間,更為有志于生態產業開發的工商資本拓展了天地。穩定的人力資源,是安康又一個巨量優勢。
財——資本洼地,財富高地,這是財富涌流的兩個表述、一個共同的境界。安康近十年是招商引資大發展的十年。成功的秘訣可能只有一個:環境。而這個環境需要賦予其新的境界,就是優勢自然生態資源環境。好山好水是它的外在表證,可持續、可再生、可循環、可拓展,這樣幾個評價因素,可能是很多外來客商把大把大把真金白銀投向安康的底氣所在。從市招商局正式成立的6年時間看,從2008年的47億元到2013年的268億元,引資直線上升。這些資金都極大地激活了安康的發展。以寧陜、石泉、嵐皋、紫陽、平利的生態旅游情況看,巨量資本的進入,其看中的就是一個不可替代和復制的自然環境。而優勢的自然資源是未來最不可多得的戰略性資源。
如同中國房地產曾經擁有的十年輝煌一樣,種種趨向表明,中國的農業正在成為下一個十年經濟聚焦的領域。安康的十萬大山,一江清水,川道田園,森林濕地,優異的光熱水條件,南北適宜的地理位置,都將具有明顯的生態產業競爭優勢。
安康人明白,環境,無論是自然資源的,還是政策資源的,抑或是人文資源的,都必須體現和諧發展、永續發展,安康的大生態建設,正是在做著這樣一個大環境。
近年來,安康堅定地唱響兩出大戲:保護,保護和恢復青山綠水,以大瀛湖治理為代表,其效可昭日月;循環,堅決淘汰落后產能,“關停并轉擴升增”七字經同念,把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作為引領性、綜合性、創新性的工作來抓,努力探索限制開發區域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新路徑,以分布各縣區的工業集中區、農業示范區、家庭農林場、新型現代農業企業為代表,其高聲部是“飛地經濟”的破萌與發育,在更大視野空間布局安康的經濟資源配置。
與中國農科院共建的國家級特色(富硒)高效農業合作示范區帶動作用開始顯現,富硒食品產業占六大支柱工業的比重達26.6%。山林經濟、涉水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提速,生態旅游快速向周邊市場拓展。
按照“點上開發、面上保護”的要求,大力發展“飛地經濟”,在資金扶持、用地調整、稅費優惠等方面落實了配套政策措施。今年實施基礎建設項目20個、投資8.6億元,落實入園企業13個。
丹治二期、漢江綜合整治、瀛湖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等重點工程加快實施,今年造林36萬畝、義務植樹735萬株,高新區三大生態主題公園建成投用,啟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上半年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98.3%,至去年底,我市10座縣區垃圾處理場,9座污水處理廠正式運行。
基于生態優先考慮的安康,在調整轉型中調整好了自己的姿態,十萬秦巴山,千里漢江水,都是安康特色發展戲的大舞臺。調整讓安康因襲的包袱更少、前行的步伐更快。今年上半年生產總值299.6億元、增長11.6%,財政總收入33.47億元、增長7.8%,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12%和14%,增速處在全省前列位置。
變與不變,都是為了安康的偉大夢想。實現夢想,必須讓青山綠水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