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大學生李偉,不當白領當菜農,回鄉和大棚打起了交道。
然而三年的創業,并沒有想象中順遂:沒有吃透技術,全心全意侍弄的土地還是長出了“歪瓜裂棗”。兩次失敗、二哥退出、父母苦勸,執拗的李偉還是選擇了堅持。
請來專家和老菜農,將蔬菜種植精細化和專業化,職業菜農李偉熬過最初的艱辛,終于收獲成功的喜悅。
7月的關中大地,暑熱連連。驅車千里到陜南的平利縣長安鎮,迎頭竟是好一陣的瓢潑大雨。伴著雨,26歲的李偉正在老屋前等著我們。瘦高個子的他,2010年大學畢業后出去打工,之后又回鄉創業,把蔬菜大棚搞得生機勃勃。
雖然現在小有成就,他三年的創業歷程可沒想象的那么順利。
深圳繁華,抵不上家鄉的只磚片瓦
2006年,李偉考入西安科技大學,學習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靠著獎學金和困難補助,他在學校的生活簡單而樸素。到了大三,就業還是考研?李偉跟隨大流偷偷復習了兩個月,后來發現在考研路上走不了了——家里經濟不行,還是趕緊就業養活自己吧。
放棄了追求更高學術的夢想,也和以后不再志同道合的女友分了手,2010年的夏天,李偉和另外6個同學一起,一路向南,來到了深圳的一個電子公司,成為一名白領。
“我工作半年后就管理20多個人。月收入也越過4000元。”李偉在屋檐下,看著勢頭漸小的雨,笑道:“要是工作到現在,估計收入也很可觀。”
工作近一年,李偉卻發現自己并不快樂。畢竟離家太遠,深圳繁華,抵不上家鄉的只磚片瓦。
“回來吧,我在家里發現了商機。”2011年4月,李偉的二哥一通電話,點燃了李偉一直壓在心底的創業火苗。二哥也常年在外打工,偶然回家后發現縣里雖然企業多,但占了大半江山的是茶業,最缺的還是蔬菜。雖然平利縣有好幾家蔬菜龍頭企業,但無法滿足全縣人民對蔬菜的需要,很多蔬菜還需要從外地進。況且長安鎮與湖北竹溪接近,以后還可以運到湖北去賣。
辭職回鄉當菜農,陣仗挺大卻失敗了
“從我爸開始,我們一家都有創業基因。”李偉調侃道。然而他把這個創業的想法一和父母溝通,立刻遭到了反對。李爸爸年輕時也鼓搗過創業,可是都不怎么成功。有前車之鑒擺著,他怎么敢讓兒子“不做白領做農民”?
5月份提出辭呈、6月正式辭職,李偉做起事來還有股倔勁兒。當他拖著行李回到老家,父母都傻眼了。李偉搬到了離土地很近的老土坯房住著。白天下地干活,晚上住在土屋,他過起了24小時不離土的日子。
種大棚蔬菜去賣,沒有產量可不行,他二哥出資15萬,一次租了30畝地,買來建大棚的各種材料。因為是農業項目,縣里的農業局也按照規模給予了每畝5000元的補貼支持。
為了省錢,有的大棚李偉自己搭建。不僅如此,他對所種的蔬菜進行了“全天候”陪護,不但仔細觀察蔬菜的各種狀態,還用手機拍下每期狀態。那段時間,他整天貓在地里。
搞得這么大,能行嗎?幾個月過去了,他一如鄉親們所料:失敗了。
9月,平利縣里下了20多天的連陰雨,青菜漲到4元一斤。然而李偉所種的青菜、芹菜、萵苣,沒有賣相,拿不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