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陳俊)“陜西省安康市堅持聚焦‘四風’邊學邊查邊改,堅持把轉作風作為為民辦實事的源頭活水,緊盯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開展整治,而不是圖省事、簡單地用興辦實事代替整改作風,在糾‘四風’、轉作風中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這是中央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于5月23日編發的第269期簡報中,重點介紹我市“八項集中整治”信息時的導語。此外,省委教育實踐活動簡報也在4月1日的第18期,對我市的“八項集中整治”工作進行了詳細介紹。安康在開展教育實踐活動中的這一“自選動作”受到中、省關注的消息,對全市教育實踐活動產生了極大的鼓舞作用。
我市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針對不同行業存在的不同突出問題,于3月底,制定出臺了《關于部門黨組(黨委)在行業系統教育實踐活動中發揮指導作用的意見》,以分類指導為原則,明確提出了開展“八項集中整治”,向各行業頑癥施以重拳,努力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八項集中整治開展以來,各行業主動“對號入座”,勇于直面“行業病”,整改動作頻頻,社會效果明顯。市發改委針對查找出項目管理部門易發多發“耍牛氣、耍特權、造盆景”實際,認真推進“六項行動”,最大限度簡化程序,優化“綠色通道”程序,保障項目順利實施,提高效率,方便群眾;市公安局以關注頻發小案抓整改,于4月20日發起了“打盜搶、防詐騙、破小案、暖民心”百日會戰,用實際行動回應群眾呼聲,并由此建立追贓返贓長效機制,努力做到案件破獲、贓物追回、群眾滿意。同時在簡化辦事程序、優化服務質量、凈化社會環境、緩解交通擁堵等群眾關切的問題上下功夫,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贊譽;此外,市文廣局、市教育局、市衛生局等也在行風整治方面有針對性地推出切實措施,取得了較好的社會評價。
市委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自活動開展后,深刻認識安康“地方病”,把準“行業病”之脈,分門別類對不良行風進行畫像,給各單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用語言之形象化也讓人警醒。領導小組辦公室指導協調組組長、市委組織部副部長王志洲告訴記者,這些行風問題的表現形式以及安康“行業病”的刻畫,都是來源于市委去年開始的大調研,征求到的都是群眾實實在在的意見,所用的也都是群眾語言。當時之所以考慮到開展“八項集中整治”,就是想通過總結各行各業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讓廣大黨員對“四風”問題有更形象、更直觀、更貼切的認識,從而有針對性地做好整改。可以說,《意見》的出臺,是大調研時期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的成果,也是市委對群眾意見的關注和尊重,更是市委愿意與群眾共同面對問題的體現。《意見》對全市認識整改不良行風具有極強的實踐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