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通訊員 王衛東)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陜西化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植物資源及保護》、《陜西化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動物資源及保護》兩書近日正式問世,化龍山第三次資源調查結果公開。
化龍山第三次資源“本底”調查自2010年至2013年,歷時4年,內容包括保護區植被、種子植物及其區系、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等的調查研究。調查顯示,保護區有種子植物2050種(不含種下等級),脊椎動物374種,植被有5個植被型組、9個植被型、14個植被亞型、31個群系。與第一次科學考察相比,種子植物新發現陜西省分布新記錄2屬、8種,化龍山保護區新記錄科3個,化龍山保護區新記錄種515種(含陜西省分布新記錄)、3亞種、14變種、1變型;增加3個植被亞型、6個群系;脊椎動物增加123種(含陜西省分布新記錄7種,化龍山保護區新記錄116種)。其中,新增魚綱30種,填補了化龍山資源“本底”一項空白。
迄今為止,化龍山自然保護區先后開展了三次科學考察(資源“本底”調查)。第一次是1988年——1994年,鑒定化龍山保護區有種子植物1731種(含種下等級)、蕨類植物141種、陸生脊椎動物251種;第二次資源“本底”調查是2003年——2004年間,化龍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與西北大學合作開展了保護區昆蟲資源、大型真菌資源調查,初步鑒定化龍山保護區有昆蟲608種、大型真菌169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