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福
這些特殊孩子是不幸的,但他們又是幸運的!在這個大家庭里,他們被當成了寶,而不再是一株小草。
初夏時節,記者走進環境幽雅,綠草如茵、設施齊全的市兒童福利院,處處充滿著溫馨。該院收養的孩子中90%患有心臟病、唇腭裂、腦癱等疾病,或身體殘缺,或智力低下。“殘疾兒童的護理工作量是正常孩子的數倍,只有持之以恒的愛心、耐心和細心才能勝任的。”市民政局局長許啟漢說:“他們生得不幸,活得要有尊嚴”。
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該院結合自身實際,以“降低兒童殘疾程度,提高兒童生活技能,加速兒童回歸社會”為主旨,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讓孩子們茁壯成長。“六、一”兒童節,20名孩子分別走進院里20名職工家庭,在“爸爸媽媽”帶領下,度過一個愉快的節日。每個周星期五,孩子們都要到戶外運動,走進公園、景點、超市、社區……豐富了他們的文化生活,增進交流,認知社會。被集中供養的孩子無法感受家庭的氛圍和溫暖,該院啟動居家養育模式,招募了愛心人士入住福利院與孩子組成“模擬家庭”,和孩子們一起生活。
院里給每個孩子準備了一本“成長記錄冊”,從什么時間來到兒童福利院,到什么時間長出第一顆牙,再到什么時間學說第一句話等等,都記錄的清清楚楚。院長白源說:“想留給孩子們一個‘家’的紀念,當他們回歸家庭后,這本成長記錄能伴隨著他們一起成長。”
這里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故事,每一段故事里有“媽媽”的心血,母愛的天性讓她們付出了較常人更多的汗水。從福利院長大上學畢業后,主動回到福利院工作的梁小花,在哺乳期把自己只有9個月的孩子交給家人照顧,自己加班加點工作。梁小花說:“他們和我小時候一樣,我更應該照顧好他們……”。今年20歲的黨英俠感慨道:“這些年,院里的 “爸爸媽媽”很關心我們,不僅給我的弟弟妹妹做康復治療,還送我去自強中專學技術,現在我在北京一家按摩院當按摩師,每月工資3000多元錢,說句心里話,真得感謝他們。”
在一間教室里,幾名年齡參差不齊的孩子正在認真地聽課,院里針對不同孩子的特點,專門的老師對他們進行文化知識教學,分別采取運動治療、物理治療、作業治療、語言訓練等方法,為他們提供康復治療和教育。“只要孩子有一絲希望,我們就不會放棄幫助他們的機會。盡管他們的身體有殘缺,但同樣有成功的權利和機會。”兩年來,35名孩子通過康復訓練回歸家庭,30名孩子自強不息,走入社會。
兩年來,市兒童福利院先后獲得“市級文明單位”、 “市級園林單位”、“市級巾幗文明崗”等諸多榮譽。這里是“愛心”聚集點,每年春節,市委、市政府領導以及社會各界人士來到兒童福利院看望慰問孩子們,讓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市兒童福利院54名“爸爸媽媽”為129名孩子撐起了一片晴空,唱響一首奉獻之歌,孩子們在“ 樂園”里茁壯成長,社會各界贊譽聲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