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網訊 通訊員 王福根:日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黨委書記、國家茶葉產業體系漢中試驗站站長、陜西省茶葉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肖斌教授等一行3人,受邀來到藺河鎮,對近日在茶園村境內發現的“疑似古茶樹”進行了考察鑒定。
藺河鎮茶園村,因茶樹得名。村支書劉同銀說,自己祖輩是在乾隆年間從安徽遷至藺河的,遷來時此地已叫茶園溝,已有了不少茶樹。時至今日,茶園村境內已有老茶園500余畝。今春,二組村民劉少偉采摘茶葉時,在泰山廟舊址附近的廟兒坪發現數十棵小碗口粗的老茶樹,生長在荊棘灌木叢中,甚是隱蔽。
得到消息后,藺河鎮聯系縣林業局相關專家赴發現地進行了實地查看,并及時阻止茶農“砍枝摘茶”的破壞行為,叮囑村干部,要立即對老茶樹進行監管和保護。隨后,鎮政府派專人將采集的老茶樹樣本送至國家茶葉產業體系漢中試驗站,專家通過對樣本的檢測鑒定,初步推測為“古茶樹”,樹齡在300至500年。
5月17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考察組一行專程來到藺河,對之前發現的“古茶樹”的生長現狀、周邊環境、土壤肥力和潛在的病蟲害等情況進行實地考察。
通過對生長在東經108.55度、北緯32.15度,海拔在900米左右的一蔸茶樹進行測量,其主干直徑為14厘米,樹冠直徑為6.8米,樹冠面積為36.3平方米。肖斌說,這是他在陜西境內見到的最大最古老的茶樹。通過對周邊環境和生長現狀的分析和對“古茶樹”所產茶葉的泡制品嘗,考察組斷定,之前發現的數十棵“疑似古茶樹”確為“古茶樹”,樹齡大多在300年左右。
專家組指出:像這種小葉茶樹生長極為緩慢,一般茶樹在生長到百年時,或自然衰老枯竭或人為破壞,在此能發現樹齡在200至500年的古茶樹生長帶實屬不易,令人震撼。這些古茶樹的發現使得對陜南茶史研究和茶葉品牌提升開拓了廣闊空間,具有極大的開發、保護和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