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孫妙鴻 劉淵 張晶晶 通訊員 王攀 范薪燕
10月9日,晨光熹微,秦巴山間的霧氣還未散盡,漢濱區大河鎮的群山之間已回蕩起莘莘學子的瑯瑯書聲;暮色四合,城區燈火漸明,漢濱區中醫醫院門前的“中醫夜市”悄然開張,來自江蘇的醫療專家凝神靜氣,手法嫻熟地為居民推拿理療;夜色深沉,五里工業集中區蘇陜協作產業園內,數百臺智能織襪機依然歡快地嗡鳴,合奏著產業升級的奮進樂章。
這一幅幅生機勃勃的景象,源自蘇陜協作戰略在漢濱大地開出的繁花、結出的碩果。近年來,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與我市漢濱區跨越地理阻隔,緊扣“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的幫扶思路,在多個領域精準發力,譜寫了一曲動人的區域協作發展新篇章。
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5年,漢濱區共實施省級蘇陜協作項目364個,累計使用蘇陜協作資金16.089億元,成功撬動社會總投資91.36億元。這些項目涵蓋了產業幫扶、就業促進、鄉村振興示范建設、公共基礎設施完善、人居環境改善以及助醫助學等各個領域,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協作格局。
教育提質: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路徑。蘇陜協作將教育幫扶擺在突出位置,通過“硬件投入+軟件提升”雙輪驅動,著力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推動教育資源均衡布局,實現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根本轉變。
位于漢濱區北部偏遠山區的大河中學,曾是漢濱區教育發展的“短板”。在蘇陜協作框架下,江蘇省前黃高級中學、寶雞市石油中學與該校建立結對幫扶關系,累計投入幫扶資金760余萬元,三批共計30名江蘇優秀教師先后進駐學校,開展了一場深刻的“教育革命”。
硬件改善讓學校面貌煥然一新。計算機全部更新換代,理、化、生實驗室器材配備齊全,操場鋪設了塑膠跑道,宿舍安裝了空調和新型架子床,學生的學習條件和生活環境得到整體提升。
更為關鍵的是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革新。來自常州市武進區禮嘉高級中學的副校長尹建文將江蘇先進教育理念與山區實際相結合,構建了“五育并舉、學教融合、知行統一”的“揚帆課程體系”。通過實施“青藍工程”,促成27對師徒結對,幫扶教師通過聽評課、課題講座等多種形式“傳經送寶”,同時派出20余名教師赴江蘇跟崗學習。這種“傳幫帶”機制讓大河中學教育質量穩步提升。該校學生近年來在各類競賽中屢獲佳績,高考成績也連年實現新突破。
這樣的發展瓶頸,漢濱區新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何嘗沒有經歷?作為區屬唯一公辦職校,它曾因位置偏遠、師資薄弱、設施落后而陷入困局。2022年起,江蘇省常州市高級職業技術學校與陜西工商職業學院組成幫扶團隊,開啟了組團式幫扶新征程。
幫扶團隊從“管理+師資+硬件”三方面同步發力:將江蘇職校的精細化管理經驗本土化;推進“師徒結對”,全方位提升漢濱區新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教師水平;累計爭取蘇陜協作資金1701萬元建成實訓樓及圖書借閱系統、新能源汽車實訓基地等。2024年,學校在學生技能大賽中實現金牌“零的突破”,標志著職業教育質量邁上新臺階。
“以前實訓課大多只能觀看老師演示,現在學生能親手操作新能源汽車檢測設備,技能提升特別快!”教師夏禹興奮地說。如今的新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已經形成了“招生、培養、就業”的良性循環,畢業生供不應求,充分證明了職業教育的發展潛力。
安康市長春片區有15個成規模小區和10余個行政企事業單位,隨著城市重心北移和片區開發建設,現有住戶達11864戶。雖然轄區有兩所小學,但長期以來沒有初中學校,學生就學問題一直困擾著當地居民。
為破解長春片區初中教育資源空白這一重大民生問題,市、區黨委、政府在蘇陜協作支持下規劃建設了漢濱初中長春校區。這個位于安康大道以南的教育項目,承載著轄區內約1.2萬戶居民的期望。項目總投資18132萬元,其中蘇陜協作資金投入2100萬元用于一期兩棟教學樓建設。學校于2023年8月正式開工,創造了令人矚目的建設速度:2023年11月完成樁基施工,2024年2月實現主體結構封頂,2024年7月竣工交付,2024年9月正式開學。目前,學校已有兩個年級、20個教學班、近千名學生就讀。
“漢濱初中長春校區的建成,從根本上破解了片區教育方面的民生痛點,徹底改變了學生遠途奔波的就學困境。作為漢濱初中教共體新成員,該校優化了區域教育布局,完善了義務教育服務體系,讓優質教育資源更均衡地覆蓋廣大民眾。”漢濱區區長向詩兵說。
醫療幫扶:從“輸血供氧”到“造血制氧”
蘇陜協作在醫療領域的幫扶,既注重解決群眾眼前病痛,更著力培養本土醫療人才,提升區域整體醫療服務水平。
今年8月,漢濱區中醫醫院門前的“中醫夜市”剛剛開診,市民劉阿姨就排在了隊伍前列。“晚上散步就能找江蘇專家看腰痛,還學到了日常保健知識,這樣的‘夜市’太貼心了!”經過幫扶醫師陸路的仔細檢查和推拿治療,劉阿姨的腰痛癥狀明顯緩解。
去年,來自常州市武進區的陸路醫師入駐漢濱區中醫醫院,運用精湛的正骨技藝為50余名患者解除病痛。35歲的李女士腰痛多年,一次搬運重物后連轉身都困難,經陸路采用“筋骨并重”手法治療,她一次就恢復了活動能力。“西醫多依靠藥物或理療緩解癥狀,中醫正骨能直接調整筋骨位置,見效快且不用開刀。”陸路解釋道。
比治療病患更重要的是技術傳承。陸路醫師每周開設正骨培訓班,從骨骼解剖基礎知識到“旋轉復位法”的發力技巧,手把手地教導當地醫生。如今,漢濱區中醫醫院針灸推拿科已有5名醫生能夠獨立操作正骨技術。
通過“請進來”與“送出去”相結合,近年來武進區與漢濱區7家醫療機構建立結對關系,累計派出60名醫療專家支援漢濱,并接納80名漢濱醫務人員赴武進進修學習。
今年年初,早陽鎮東灣村一座嶄新的門診綜合樓拔地而起。這棟占地800余平方米的早陽鎮衛生院門診樓,得益于蘇陜協作450萬元資金的注入,為當地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按下了“加速鍵”。
蘇陜協作精準聚焦基層醫療服務短板,資金不僅用于衛生院主體建筑的新建與改造,完善診療室、藥房、輸液室等功能空間布局,還支持基礎醫療設備的更新升級,填補了當地在常見病、慢性病診療硬件上的缺口。
院長洪力介紹:“新院區開設了中醫科、康復理療科等特色科室。現在村民有點小病,在衛生院就能得到及時診治,像高血壓、糖尿病這些慢性病患者,每月來復查拿藥也方便多了,再也不用大老遠跑到城里醫院排隊。”
工業提能:從“傳統制造”到“新質智造”
產業合作是蘇陜協作的核心內容。通過引入江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漢濱區傳統產業實現轉型升級,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構建起完整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在漢濱區五里工業集中區蘇陜協作產業園內,一場制造業的智能化革命正在上演。安康安瑞智能制造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數百臺智能織襪機有序運轉,空壓傳輸系統自動輸送成品,工人通過電子屏幕實時監控運行狀態,生動呈現了蘇陜協作推動產業升級的成效。
過去,生產中高端襪子完全依賴進口意大利織襪機,每臺設備價格高達23萬元到28萬元,成本高昂且維護不便。如今使用自主研發的設備,每臺售價僅10萬元,產品質量毫不遜色。這一突破源于蘇陜協作中對“卡脖子”技術的聯合攻關。2023年,在蘇陜協作機制推動下,漢濱區引入江蘇紡織產業資源,聯合高校科研團隊,投入3000萬元專項研發資金,實現了電控系統、編織軟件的自主研發。
企業與西安工程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由張團善教授領銜帶領高校科研團隊入駐工廠,共同建立聯合實驗室,在現場和企業一起在生產過程中不斷進行技術攻關和創新。如今,該設備不僅能將織襪、翻襪、縫頭工序“一鍵整合”,還可通過云端數字化孿生系統實時監控生產數據,生產效率較傳統設備提升37%,人工成本降低70%。截至2025年4月,安瑞公司已產出智能化襪業一體機976臺,不僅滿足本地生產需求,還銷往四川、重慶等周邊省份。項目已申報4項發明專利、10項實用新型專利,讓我市織襪業徹底擺脫了高端織襪設備對進口的依賴。
在構建完整產業鏈方面,漢濱區智能化襪業產業鏈項目展現出顯著成效。過去,漢濱區紡織產業多以低端代工為主,原料依賴外地供應,產業鏈零散、附加值低。2023年,借助蘇陜協作產業梯度轉移機遇,漢濱區規劃建設標準化廠房5.3萬平方米,引入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形成“龍頭帶動、配套跟進”的產業格局。
上游原料端,安康潤杰明建成了42條智能化包覆紗生產線,年產氨綸包覆紗1500噸,產品次品率從8%降至2%。在中游設備端,安瑞公司的智能織襪機生產線為本地及周邊企業提供設備支持。下游成品端,安康柏潤建成15條中高端織襪生產線,其全球首創的空壓傳輸系統使24小時運轉的織造車間所需工人從66名縮減至14人,實現了“無人化”生產。依托全產業鏈優勢,企業已與多個國際品牌達成合作,年承接中高端訂單約3億元。
智能化襪業產業鏈項目的落地,不僅帶來技術變革,更成為當地群眾就業增收的“富民工程”。在安瑞公司織襪車間,段影通過蘇陜協作產業技能培訓入職企業,如今管理40臺智能織襪機,月收入穩定在5000元以上。截至目前,項目已吸納就業360余人,其中本地務工人員占比超過90%。按照發展規劃,下一步將建成年產2000臺智能織襪機、6000萬雙中高端襪子、3000噸氨綸包覆紗的生產線,預計年產值6億元,帶動就業450余人。
產業向新,發展向智。致力于加快產業智能化改造的同時,漢濱區還著力推進數字化轉型。當發展的視野從工廠車間延伸至云端,漢濱區已率先布局——在安康城東新區,投入1500萬元蘇陜協作資金建設的數字經濟產業園二期項目已完成“三通一平”,預計年底全面建成。聚合蘇陜協作之力,漢濱區與武進區攜手科研機構與專家團隊,聚焦技術研發、成果轉化與人才培養,持續推進數字技術在產業中的深度融合與創新應用,正在為區域產業結構優化與競爭力提升注入強勁動能。
據統計,蘇陜協作產業項目累計創造就業崗位5000余個。在襪業產業的示范帶動下,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也在漢濱區逐步興起,形成了多元支撐的產業體系。漢濱區發展和改革局局長洪波表示:“未來,漢濱區將繼續深化與武進區的產業協作,聚焦智能制造、數字經濟等重點領域,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農業向新:從“傳統手工”到“智能智慧”
漢濱區不僅注重加快工業數字化轉型,還不遺余力地推進傳統農業產業的科技升級。安康市怡鑫農林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的現代蠶桑生態循環科技示范園,正是這一轉型的生動縮影。
走進怡鑫公司的養蠶廠房,自動化溫控系統精準調節著室內環境,一條條小蠶在恒溫恒濕的環境中規律進食。與傳統養蠶方式不同,這里創新采用三段式多批次養殖模式,通過自動化裝備體系實現了養蠶技術的革命性突破。
“通過自動化機器來操控,我們一個月可以養三批蠶。這就是科技賦能給我們帶來的最大實惠。”公司負責人張樂介紹。在小蠶階段,機械臂與飼育機聯動作業;中蠶階段應用模塊化智能流水線;大蠶階段則采用軌道生產線,并配套16臺自動上蔟機和2臺摘繭機。這套完整的自動化系統,實現了從桑葉采摘、全齡飼育到上蔟摘繭的全流程自動化,生產效率提升40%以上。
今年,該公司計劃養殖1800張蠶,預計年產鮮繭超60噸,產值突破300萬元。得益于蘇陜協作資金支持的190萬元,公司又建設了自動化桑枝加工廠,實現廢棄物再利用,發展循環農業。“目前桑枝粉碎設備已安裝到位,我們將盡快開始聯動溫棚的建設,提高桑枝利用率。”張樂補充道。
在推進產業升級的同時,怡鑫公司積極發揮聯農帶農作用。通過流轉周邊312戶農戶土地,每年支付土地流轉費30萬元,戶均增收近1000元;同時提供就業崗位200余個,每年支付工人工資150余萬元,戶均增收3500元。這家成立于2015年的企業,如今已發展成集蠶桑種養、蠶繭收烘及蠶桑附屬品深加工于一體的現代化農業企業,被授予多項榮譽稱號。
放眼全區,這場由技術驅動的產業升級正在多領域同步上演。其中,漢濱區五福鮮食品有限公司在水產養殖領域展現出同樣令人矚目的科技突破。步入五福鮮的工廠化循環水養殖車間,30余個圓形養殖池整齊排列,智能系統實時監測,調控水溫、溶氧量、pH值等關鍵參數。這種先進的養殖模式使車間年養殖水產品達50噸,繁育種苗量高達200萬尾。
公司創新推行的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發展面積超1萬畝,形成了“稻護魚、魚促稻”的生態循環,真正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在稻田間,魚兒游動疏松土壤、清除害蟲,其排泄物為水稻提供天然養分;而水稻則為魚類營造了良好的生長環境。這種生態種養模式不僅提升了產品品質,更保護了當地的水土資源。
陸基圓桶養殖是五福鮮的另一大創新亮點。每個直徑8米的養殖圓池配套先進進排水系統與增氧設備,每立方水體可養殖30至50公斤水產品。養殖尾水經凈化處理達到漁業水質標準,凈化過程中產生的沉積物還可用于種植蔬菜,使肥料成本降低60%以上。
在魚菜共生車間內,標準化池塘養殖區與蔬菜種植池相得益彰,形成完整的水資源循環。全程不使用化肥與農藥,既保證了魚和蔬菜的綠色無污染,又實現了高效產出,該車間年產健康魚類10噸、繁育苗種100萬尾,蔬菜年產量達8噸。
在4500平方米的現代化加工廠內,全自動化生產線高速運轉,將鮮魚加工成速食魚塊、魚肉自熱鍋、剁椒魚頭等深加工產品。今年,公司再獲500萬元蘇陜協作資金支持,用于升級改建富硒稻漁休閑食品生產線,依托西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科研院校的技術支持,公司組建專業研發團隊持續開展技術攻關。目前,“巧美森”品牌系列產品已覆蓋陜西,遠銷上海、海南、廣西、廣東等地。
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五福鮮在稻漁綜合種養、陸基養殖等環節為農戶提供魚苗、技術指導和產品收購“一條龍”服務,帶動周邊農戶共同發展。這家扎根安康的企業,用科技賦能產業、用創新守護環境、用責任帶動共富,不僅成長為國家級健康養殖示范單位、陜西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更為水產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漢濱方案”。
民生改善:從“物質豐富”到“生活幸福”
蘇陜協作始終圍著群眾需求轉,從就業增收到家門口看病,從基礎設施改善到生活環境提升,讓漢濱群眾實實在在共享發展紅利。
近年來,漢濱區累計投入5376.2萬元蘇陜協作資金,精準投向區域路網薄弱環節,建成各級道路33條。這些資金按照“民生優先、產業適配”原則分配,既覆蓋鄉村出行“毛細血管”,也打通產業發展“動脈通道”。
建成道路覆蓋漢濱區15個鄉鎮、82個行政村,直接受益群眾超12萬人。“以前雨天送娃上學要穿膠鞋,現在瀝青路通到家門口,電動車10分鐘就到學校。”吉河鎮高水社區居民陳斗琴感慨道。道路升級后,沿線鄉鎮衛生院急診響應時間平均縮短30分鐘,偏遠村落慢性病患者復診率提升45%。
2024年實施的漢濱區迎風至吉河公路(迎風至牛嶺段)改建工程,路線全長5.410公里,連接縣河到牛蹄嶺戰斗遺址。這段公路的改建,解決了長期困擾沿線農家樂經營的交通擁堵問題。“現在好了,新修了瀝青路,不僅路面增寬了,再也不會堵車了,并且按照旅游公路畫了標線,看起來既美觀又寬敞。”盛錦山莊負責人陳東平高興地說。同年實施的縣河鎮縣河社區狗脊關隧道口至竹園溝道路硬化工程,路線全長1.05公里,為鳳翎翔蛋雞養殖產業園區的產業發展和周邊群眾出行帶來了便利。
“2025年是‘千萬工程’經驗全面推廣的關鍵年。漢濱區正舉全區之力推動‘千萬工程’建設,投入蘇陜協作資金600萬元,實施涉及8個村的示范線(村)建設項目,預計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惠及4073名農村人口。”洪波說。
除了基礎設施提升,蘇陜協作還通過多種渠道促進群眾就業增收。2023年起,漢濱區引入江蘇紡織企業,探索“黨支部+企業+家庭工坊”模式,把織襪產業鏈延伸到群眾“家門口”,還統籌蘇陜協作資金1000萬元,補貼廠房裝修、技能培訓、物流貨運。“每月能賺千把塊錢,感覺整個人都有精神了!”漢濱區五里鎮張營村的丁仁煥,每天在村里的織襪工廠翻襪子,這份家門口的工作讓她老有所為。五里鎮朝陽社區的李小榮家庭工坊從12臺編織機發展到36臺,每月生產30萬雙半成品襪子,帶動6名操作員就業。操作員周娟表示:“以前閑在家里沒事干,現在既能照顧孩子,又能賺錢補貼家用,心里特別踏實!”
蘇陜協作還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在漢濱區多個村鎮,蘇陜協作資金支持的改廁、垃圾處理、污水治理等項目相繼落地,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過去村里垃圾隨處堆放,夏天蚊蠅滋生。現在有了垃圾集中收集點和污水處理設施,環境干凈多了!”洪山鎮村民曹挺勇高興地說。今年,漢濱區將繼續投入200萬元蘇陜協作資金用于新城街道程東村人居環境及基礎設施提升改造。
從江蘇教師帶來的課堂新活力,到醫療專家留下的“帶不走”的技術團隊;從智能織襪機打破國外壟斷的產業突破,到稻漁種養模式鋪就的生態富民路;從家庭工坊里的歡聲笑語,到村容村貌的煥然一新……蘇陜協作在漢濱區早已超越簡單的資源幫扶,成為一場深度交融的發展共建。
30載的攜手同行,讓漢濱的教育基礎更加堅實,醫療服務更加貼心,產業體系更加完善,群眾生活更加富裕。這場跨越千里的“雙向奔赴”,不僅織就了兩地深厚的情誼,更書寫了區域協同發展、推進鄉村振興的鮮活答卷。
“蘇陜協作如一座金橋,連通了東部先進理念與西部資源稟賦,為漢濱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常州市武進區的傾情幫扶,不僅帶來了資金項目,更帶來了改革創新的思維、務實高效的作風和合作共贏的理念。在這場跨越山海的協作中,我們深切感受到‘蘇陜一家親’的深厚情誼,也見證了協作幫扶從‘輸血’到‘造血’的深刻轉變。”漢濱區委書記吳大林表示,面向未來,漢濱區將聚焦高質量發展主題,持續深化產業合作、人才交流和民生改善,努力把漢濱的生態優勢、資源稟賦與江蘇的技術優勢、市場優勢更緊密結合,讓協作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攜手打造新時代東西部協作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