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愛志 周清華
發展縣域經濟、民營經濟、開放型經濟、數字經濟是省委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戰略性舉措,開展縣域經濟、民營經濟、開放型經濟、數字經濟發展情況三級聯動監督工作是人大依法履行職責、服務發展大局的具體實踐。近年來,安康市人大常委會始終聚焦發展“第一要務”,將強化經濟工作監督作為核心履職方向,嚴格對標全省三級人大聯動工作部署,既做到靶向精準監督,又統籌組織、指導各縣(市、區)人大常委會同步推進,將這項工作深度融入貫徹落實省委深化“三個年”活動與打好“八場硬仗”的部署要求中,以人大監督實效為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深入調研摸實情
按照省人大常委會三級人大聯動監督工作統一部署,市人大常委會堅持摸實情、察實況、求實效工作導向,先謀后動、精細部署。7月下旬,調研組下沉一線、直抵現場,先后深入漢濱區、旬陽市、平利縣、鎮坪縣、白河縣和安康高新區等地,開展深度調研,多角度、全方位收集第一手資料,力求全面掌握真實情況、準確捕捉問題癥結。在此過程中,市人大常委會注重上下聯動、同頻共振,同步指導各縣(市、區)人大常委會結合本地實際,通過集中視察、專題調研、代表小組活動等形式,聚焦特色產業、重點企業、關鍵環節開展聯動監督,形成市級統籌、縣級協同、全域覆蓋的調研監督格局。
調研結束后,第一時間召開財經委專題會議,對調研收集的各類數據、案例、意見建議進行梳理和分析,既客觀總結全市通過強化措施、狠抓落實,推動縣域經濟、民營經濟、開放型經濟、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顯著成效,也不回避縣域經濟量級不足、增速放緩,民營經濟主體偏弱、密度偏低,開放型經濟外資偏少、外貿下滑,數字經濟總量偏低、結構失衡等突出問題。在此基礎上,精準提煉經驗做法、深入剖析問題根源,高質量形成調研報告,以翔實的數據、具體的案例、深刻的分析為提升調研質效筑牢支撐,為后續提出針對性強、可操作的監督意見建議奠定堅實基礎。
搭建政企懇談平臺,是市人大常委會常態化掌握縣域經濟、民營經濟、開放型經濟、數字經濟發展動態,精準回應市場主體訴求的重要舉措。按照2024年4月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印發的《關于人大常委會主任進家站開展“親清直通車?政企懇談會”的通知》要求,采取市縣兩級人大聯動的方式,組織市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副主任到代表家站開展“親清直通車·政企懇談會”,緊緊圍繞全市經濟發展中的痛點、堵點、難點問題,從小切口入手,與職能部門、企業面對面溝通,掌握并推動解決了一批制約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問題。去年以來,市縣兩級人大常委會共開展懇談活動27場次,移交問題清單360余條,解決市場主體反映的困難和問題330余件。
靶向監督促實效
為切實把監督效能轉化為發展動能,市人大常委會以會議審議為重要抓手,精準發力、靶向監督。8月下旬,市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市人民政府《關于縣域經濟、民營經濟、開放型經濟、數字經濟發展情況的報告》,各縣(市、區)人大常委會也相繼召開會議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審議過程中,常委會組成人員緊扣報告內容逐條分析、深入研討,既充分肯定縣域經濟、民營經濟、開放型經濟、數字經濟取得的階段性成效,又堅持問題為導向,客觀指出當前發展中的短板弱項。
會議提出了一系列極具針對性的審議意見:要壯大縣域特色產業,做強茶葉、中藥材、富硒產品、毛絨玩具、生態旅游等特色產業,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科學布局縣域空間,推進鄉村建設,構建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同時要激發民營企業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簡化企業辦事流程,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建立常態化政企溝通機制,完善金融服務體系,拓寬融資渠道,建立風險分擔機制,助力企業輕裝上陣;還要強化開放交流合作,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支持企業參加國內外展會,提高安康特色產品知名度和市場份額,推進開放平臺與通道建設,爭取上級支持建設保稅物流中心等平臺,加強交通基建,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此外需增強數字創新引領,加快數字產業集聚,吸引創新型企業入駐,形成特色數字產業集群,加強數字經濟人才的引進與培育,為數字經濟發展筑牢人才根基。
為確保審議意見落地見效,市人大常委會建立健全了跟蹤監督機制,由市人大常委會相關工作機構牽頭,會同市政府有關部門對本次會議提出的審議意見進行系統梳理、分類匯總,建立條目清晰、責任明確的問題整改臺賬。后續將通過跟蹤督辦審議意見、組織委員回訪調研、邀請群眾代表參與評估等方式,全程跟蹤市政府及相關部門整改落實情況,及時發現并督促解決推進中的新問題,著力將審議成果轉化為工作成效,以扎實有效的履職行動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
同題共答聚實力
市人大常委會始終錨定發展“第一要務”,堅持把履職重心向經濟建設聚焦、工作力量向關鍵環節聚攏,整合監督資源、創新監督方式,構建市人大常委會牽頭抓總、職能部門協同貫通、市縣人大聯動發力、各級代表廣泛參與的經濟工作監督“一盤棋”格局。
發展縣域經濟、民營經濟、開放型經濟、數字經濟,離不開堅實的法治護航。市人大常委會緊密對標省委決策部署,緊扣市委“聚力建設幸福安康”總體安排,高站位作出《關于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全力支持和保障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設幸福安康的決定》,突出以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以高質量項目支撐高質量發展、以新型城鎮化推動高質量發展、以鄉村振興戰略助力高質量發展、以守住底線保障高質量發展,將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轉化為全體人民的共同意愿。在此基礎上,開展《陜西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執法檢查,對優化營商環境、養老服務條例等工作開展專題詢問,對招商引資、現代物流產業鏈建設、生態漁業等3項工作進行專項評議,對民營經濟、穩增長、融入秦創原、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等16項工作進行視察調研并聽取審議專項工作報告,一系列法治監督舉措環環相扣,既凝聚了改革發展共識,又為提振市場信心注入法治動力,更從制度層面為激發縣域經濟、民營經濟、開放型經濟、數字經濟內生動力,持續擦亮“營商環境最安康”金字招牌提供了法治保障。
人大代表是聯系群眾與政府的橋梁紐帶,更是推動持續擦亮“營商環境最安康”發展的重要生力軍。市人大常委會以“履職建功‘三個年’·人大代表在行動”主題實踐活動為載體,以深化代表小組“五個一”和人大代表“雙崗講述”工作機制為抓手,廣泛動員人大代表立足“雙崗建新功”,積極投身經濟主戰場,匯聚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為充分傾聽基層聲音、吸納一線智慧,市人大常委會推動全市五級人大代表進“家”入“站”察民情、聚民智,在本次三級人大聯動監督中共有262名各級人大代表參與,提出意見建議77條,市人大常委會梳理匯總了4個方面30多個問題和建議交市政府研究處理,市政府高度重視并逐條研究反饋,切實將代表的“好建議”轉化為發展經濟的“實作為”。
扛起新使命,展現新作為。市人大常委會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貫通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錨定省委縣域經濟、民營經濟、開放型經濟、數字經濟發展目標,持續發揮人大監督職能,為加快建設漢江生態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設幸福安康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