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肖兵 劉淵
寧陜“火”了!
“點燃”這座陜南小城的是今年5月啟動的“村光大道”。兩個多月前,寧陜人怎么也想不到,這場以群眾為主角、滿是農味土趣的文旅活動,能激起如此大的“浪花”——活動啟動至今,吸引游客129.59萬人次,帶動旅游花費6.27億元,相關話題點擊量突破6億次……
對寧陜而言,“村光大道”不僅是一場夏夜狂歡,更是一次文旅融合的創新實踐,一條點亮山鄉“夜經濟”的富民之路,一次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的有益探索。
群眾當主角,守住“原鄉本味”生命線
8月9日晚,細雨蒙蒙,青山環抱下的寧陜濱河公園人聲鼎沸。這是寧陜縣“村光大道”第11個專場——“廣貨街鎮之夜”活動現場。
情景歌舞《二黑娶親》第三個上場,幽默歡脫的舞姿,搭配悅耳的嗩吶聲、歡慶嘹亮的土味歌曲,讓民間婚俗里的熱鬧勁兒、人情味撲面而來。臺下,被稱為“氣氛組”的孩童們敲著鍋蓋、塑料桶,吹著喇叭,鼓掌聲、歡呼聲此起彼伏。
小雨淅瀝瀝下著,觀眾熱情絲毫不減。“太接地氣了!”西安游客范敦子一邊激動地和鄰座討論,一邊加入吶喊的隊伍。“唱的跳的都是我們兒時的記憶,很打動人。這樣的活動應該年年辦!”
在一波高過一波的聲浪中,情景劇《我和我的家鄉》、歌伴舞《童年老家》、快板《夸兒媳》等11個充滿鄉土氣息的節目輪番登場。整場節目持續90分鐘,展現的均是莊稼人熟知的勞作場景、民俗風情,沒有精致的服裝、洋氣的道具,沒有明星、名人助陣,但現場座無虛席,觀眾情緒始終高亢。
一場看似不那么精致的演出,何以具備如此強大的吸引力?
“‘村味農味、土味原味’是‘村光大道’的生命線,也是火爆‘出圈’的硬基礎。”作為這場全民文旅活動的“總設計師”,寧陜縣委書記周錦政一語道破,即節目定位不追求“高大上”,只展現“原生態”。“更重要的是全民參與,讓群眾當主角。”他說,“群眾才是這片土地的主人,他們的故事、才藝、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文旅IP。”
基于這一思考,“村光大道”確立了“群眾即主角、山鄉即舞臺”的核心理念。
寧陜縣干部劉全軼是《二黑娶親》里的“新郎官”,同時負責該節目的組織協調。“所有演員都是來自社區的干部和農戶,普通群眾占比超過60%,是絕對的主角。為保持原鄉原味,故事是本地幼兒園老師向老一輩打聽后融合創新、自導自演的。”他興奮地告訴記者,“隨著節目爆火,現在根本不缺演員,群眾熱情高漲,個個都想登臺。”
熱度不止于“廣貨街專場”,自5月24日啟動以來,每場節目都堅持讓群眾演、群眾看、群眾評,老百姓的積極性被全面激發。目前,寧陜“村光大道”共舉辦12場,吸引700余名群眾登臺表演,外地2000余名群眾咨詢報名參賽。
點上發力,面上開花。活動中,寧陜面塑、花鼓戲、皮影戲等非遺文化紛紛走上“村光大道”舞臺,帶動培育鄉土文化人才430余人;縣鎮村三級文共體服務中心同步發力,開展文化點單配送服務150余場次;全縣公共文化場館服務15萬余人次,同比增長23.2%。
群眾演得投入,游客看得盡興。“節目很真實、表演很精彩、氛圍很熱烈,體驗遠遠超出預期。”“廣貨街鎮之夜”演出結束后,西安游客馬菁駿連連稱贊。他是一名大三學生,原計劃一家5口在寧陜7天的旅行,被“村光大道”“圈粉”后決定延長到15天。
全城齊上陣,擦亮“來到寧陜都是客”招牌
隨著“村光大道”火爆出圈,游客紛至沓來。為讓大家玩得舒心,寧陜協力擦亮“來到寧陜都是客”招牌,以一系列“花式服務”讓游客賓至如歸。
頂層設計上,當地提前成立“村光大道”服務保障工作專班,下設12個專項工作組和11個鎮級工作組,后續又增設運營、宣傳、文藝三個中心,全方位保障活動有序開展。
“以前各部門各干各的,現在為了‘村光大道’,擰成了一股繩。”寧陜縣委常委、副縣長胡亞斌說,這種“大協同”模式,激發了寧陜人的主人翁精神,傳遞“一座城服務一個人”的寧陜溫度。
這份溫度藏在每個為游客著想的細節里。“廣貨街之夜”遇到降雨,工作人員早早備妥雨衣和雨傘遞到觀眾手中;主舞臺旁的警務室設起暖心會客廳,免費WIFI、熱水、急救藥箱等一應俱全;出行上,加開鄉鎮到縣城的“村光大道”專線,所有公共停車位和機關單位停車位對游客免費開放,外地車輛輕微違章只糾不罰;景區遍布旅游志愿服務點,鎮村干部與餐飲住宿經營者組成的服務群實時響應,第一時間解決游客食宿難題……
熱情好客已融入寧陜人的日常。寧陜縣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隊城關中隊中隊長康忠靜,自“村光大道”啟動后幾乎沒休過假,但始終干勁滿滿。“每次演出都在執勤,雖然沒去過現場,但能把服務做好,聽到游客夸寧陜,就特別自豪。”他說。
除了暖心服務,寧陜還大力豐富旅游體驗,讓游客“乘興而來、滿意而歸”。當地緊扣多元消費需求,將演出、美食街、景區、民宿串聯起來,推出看“村光大道”、住“秦嶺山居”、品“秦嶺山珍”、度“清涼一夏”一站式旅游套餐,聯合旅行社開發“村光大道”主題游產品。“報名線路就能免費看演出、乘秦嶺鄉村綠道觀光車。憑演出票根,還能享受景區、民宿折扣。”寧陜縣文化旅游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鐘鴻彬說,目前“村光大道”主題線路預訂量已超過傳統線路。
為讓游客深度體驗“村光大道”的魅力,寧陜將舞臺體驗融入研學課程,推出“跟著‘村光大道’游寧陜”研學線路;在縣城主會場附近精心搭建“村光大道”山珍集市,開設美食嘉年華夜市一條街,讓大家品味“舌尖上的寧陜”;許多鄉鎮同步設置了“村光大道”群眾分舞臺,常態化上演土味節目,不斷延伸服務觸角。
從縣城舞臺到鄉鎮特色活動,從味覺滿足到心靈共鳴,“村光大道”用多維度的體驗,讓每個遠道而來的客人都能看到不一樣的寧陜。正如寧陜縣縣長周富林所說:“‘村光大道’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增加人氣、拉動消費,更重要的是讓群眾知道,自己的生活、文化、手藝是有價值的;讓外界知道,秦嶺深處的寧陜,有看不完的風景,道不盡的故事。”
“流量”變銷量,激活縣域經濟內生動能
寧陜“村光大道”徹底“火”了。自5月底啟動以來,活動始終實行線上線下免費贈票。如今熱度攀升,一票難求成常態。“搶到票沒?”成了游客在寧陜街頭巷尾最常聊的話題。
每周六晚7點30分,縣城濱河公園的“村光大道”群眾大舞臺準時啟幕。燈光穿透暮色,與遠處山巒的輪廓交相輝映。舞臺之外,濱河公園早是一片歡樂的海洋。沿著河邊的步道前行,仿佛闖入一個沉浸式的“歡樂場”。東側的兒童游樂區里,海洋球池、套圈攤位前圍滿了人群。西側的“有好市”秦嶺山珍大集,100余家攤位一字排開,招牌在燈光下閃閃發亮。迎賓大道的美食街,餐桌已擺到臨時封閉的大街上,店里店外座無虛席。而兩個月前,這里的街道,過了夜晚八九點便少有行人。
蔡小偉的小炒店位于迎賓大道,自從“村光大道”啟動后,他的打烊時間從晚上10點延長到凌晨1點。“每天忙得腳不沾地,晚上10點才能吃上午飯。”蔡小偉顛著鍋,喜氣洋洋地說,“但生意是真的好,一天能掙5000多塊。”
“涼資源”變身“熱經濟”,寧陜的“火”從一組數據就可以見一斑——活動啟動以來,生態旅游持續升溫,全縣接待游客129.59萬人次、實現旅游花費6.2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9.05%和51.9%;接待旅行社團隊313個、接待人次同比增長283.4%;餐飲住宿業也迎來旺季,周末縣城各賓館和全縣民宿“一房難求”。縣城重點監測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929.22萬元,增長近3倍;3家重點監測酒店周內、周末平均入住率分別達76.26%、92.58%,33家重點監測民宿周內和周末平均入住率分別達79.94%、94.57%。
漁灣逸谷鹿柴山集民宿位于城關鎮漁灣村,推開窗就能看到秦嶺的山景。“從7月初到現在幾乎天天滿房,好多客人都是提前一周預訂的。”該民宿管家薛蓉說,“不少客人都是沖著‘村光大道’來的。他們說住在這里,早上能聽鳥叫,晚上能看星星,還能去看演出,方便又舒服。”
“村光大道”不僅帶來流量,還帶動了當地特產的外銷。活動啟動以來,全縣農產品線上線下銷售額1.35億元,同比增長29.3%。縣內5家重點監測特產經營店,銷售額周環比最高達49.4%。如今,吃、住、行、游、購、娛,每一個環節都在拉動經濟。二季度,全縣限上消費品零售額增長24%、位列全市第一;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增長3.1%,位列全市第一;城鎮和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5.8%、6.8%,分別位列全市第二、第四。
再過兩個月,寧陜“村光大道”將正式落幕。如何保持熱度,讓這個響亮的文旅IP持續發揮效用?活動約定,“村光大道”決賽冠軍將擔任寧陜文旅推廣大使,參與后續的旅游宣傳、產品代言。同時將周賽、月賽中的精品節目整理出來,在每年的旅游旺季常態化展演。“要讓‘村光大道’從‘限時活動’變成‘常駐風景’,讓有才藝、有故事的群眾,不僅能在舞臺上發光,還能靠自己的影響力鼓起腰包。”寧陜縣文旅廣電局局長田偉說。
對小城寧陜而言,“村光大道”就像一枚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漣漪正一圈圈擴散。它讓城市熱鬧起來,讓文化活泛起來,讓經濟紅火起來,讓百姓笑了起來。在秦嶺之心,這場以群眾為主角的活動,還將持續升溫,撬動更加明媚的未來。
【記者手記 】
“村光”變“活水”的寧陜樣本
□ 肖兵
誰能想到,一座7萬人口的小城寧陜,因為“村光大道”徹底出圈了。短短兩個多月,游客數量、旅游消費、農產品銷售額迅猛增長,二季度限上消費品零售額增速更是沖到全市第一。在經濟爬坡過坎的當下,這樣的成績格外引人注目。
一場以群眾為主角的文娛活動,何以釋放如此強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答案藏在一個個鮮活的細節里。
這份吸引力,首先來自舞臺上的“真”。與司空見慣的“高大上”舞臺不同,“村光大道”處處洋溢著濃郁的農味土味。上臺的多是種了一輩子地的農民、俯身基層的干部,表演雖無專業技巧,卻情緒飽滿,骨子里透著真誠與質樸。節目創意來自鄉親們熱氣騰騰的生活與回憶,許多都是自編自導,服飾裝扮帶著生活痕跡,道具是真實的農具家什。和專業舞臺比起來,“村光大道”不精致也不完美,但正是這種“不完美”讓人從中看到了真實的生活肌理,那是一種從泥土長出來的“粗糲感”和“鮮活感”,是隔著屏幕感受不到的、帶著煙火氣的旺盛生命力。這種真實的質感,通過“村光大道”的舞臺被一點點放大,引發了觀眾強烈的情感共振。
活動持續升溫,離不開全民上陣、“來到寧陜都是客”的理念加持。“村光大道”啟動以來,寧陜人的心格外齊。縣里成立專班,12個工作組擰成一股繩,各級各部門全力保障,許多干部放棄休假連軸轉,渾身透著熱氣騰騰的干事勁頭。在這里,每個人都是主人,人人都在釋放善意和友好。“來到寧陜都是客”的理念深入人心,成為寧陜人自覺主動的擔當:門票優先留給游客、外地車“只糾不罰”、機關大院敞開停車、數千名志愿者活躍一線……從住宿到出行,從醫療到通訊,每個細節都透著貼心。這種無須號令的默契、發自內心的真誠,讓“村光大道”從一場活動變成一種精神,一種以家鄉發展為己任、在服務他人中成就自我的“利他”精神。
“潑天流量”來了,怎么接住它?寧陜早在活動開始前,就從產業融合、涉旅項目建設、完善基礎配套、宣傳引流等方面作了系統謀劃與布局。一批旅游設施提前完成改造提升,新建的精品民宿接連開業,精心打造山珍集市、美食街,及時推出“村光大道”相關的旅游產品和線路,將演出、民宿、山貨串成一條鏈。正因為提前下好“先手棋”,文旅爆火后才沒打“亂仗”。有了過硬的環境、硬件、產品作支撐,“潑天流量”才穩穩當當、順理成章轉化成了經濟增量。
寧陜的“火”,火在真實,火在心齊,更火在過硬文旅基礎的支撐和托舉。其底層邏輯是以真實質樸的鄉土內容激發共鳴、吸引流量,以全民參與的“利他”服務優化體驗、留住人心,再用扎實的產業配套承接需求、實現轉化,最終實現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雙贏的良性循環。
寧陜的“火”,同樣啟示我們:基層發展不能好高騖遠,須立足鄉土、扎根群眾,激活內生潛能;敢想敢干是破局的關鍵,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看準了就行動,才有可能把“涼資源”變成“熱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