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秋
夏日的安康,萬物繁茂,生機勃發。市政協聚焦“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重點課題,組織委員馬不停蹄調研,理性深度協商,不斷上演著為加快構建具有安康特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言獻策的“熱辣滾燙”……
黨的二十大對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出戰略部署,市委圍繞扎實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重點任務出臺一系列舉措。市政協將“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列入重點協商議題,切實推動政協履職與黨政工作同頻同心、同向同行。
然而,面對這樣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命題,如何破題并精準發力?立足安康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經過前期研討論證,市政協最終選擇將“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賦能富硒產業”作為“切入口”。
不畏暑熱,步履不停。市政協調研組采取本地調研與外出考察、實地調研與座談交流、集中調研與自主調研相結合,花了兩個月時間,力求把情況弄清、問題找準、建議提實。
“主體調研報告修改了多次。”市政協副主席楊軍介紹,為匯集各界集體智慧,調研組多次召開調研報告意見征集會,邀請發改、科技、工信等部門及有關專家、企業負責人參會,充分收集吸納各方面意見建議。
如何整合各級政協力量,奏響聯動履職的“協奏曲”?在市政協牽頭下,各縣(市、區)政協、民盟、民建、民進、工商聯等同步開展聯動調研,提交調研材料14份,不但豐富了協商內容,也為黨政科學決策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和實踐依據。“大家同題共答,聯合發力,實現優勢互補、成果共享,有效提升了協商議政質效。”市政協副主席、民建市委會主委柯玉富說。
“近年來,安康在科技創新和產業體系建設方面有了顯著進步,成功構建了以富硒產品、生態旅游、新型材料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為引領,現代物流、毛絨玩具、消費電子等產業為支撐的產業體系新格局,特別是在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制造等新興產業方面展現出強勁發展勢頭。但與沿海發達地區比較,仍有較大差距,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水平還有待提高,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還偏低……”
在6月26日召開的市政協五屆二十二次常委會上,市政府通報了安康市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情況,來自全市各黨派、各團體、各界別的政協委員,帶著對全市經濟發展的期許齊聚一堂,共商構建安康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良策。
產業園區是產業集聚發展的核心載體。如何進一步發揮產業園區主戰場作用,奮力做好產業文章?針對當前園區建設中存在的產業規模小、層次低、龍頭帶動力不強,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品牌價值不高、同質化競爭嚴重,園區要素保障能力弱、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創新成果轉化利用不夠、人才制約短板突出等問題,市政協民宗委從“優化產業發展布局、提升服務能力、招攬三類急需人才、提振企業信心”等方面提出了對策建議。
富硒產品是安康市三大千億產業集群之一,綜合產值從2016年的350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760億元。然而創新投入不足、平臺與人才瓶頸突出、標準與品牌建設滯后等問題制約著富硒產品進一步發展壯大。市政協社法委建議,政府設立專項基金,強化政策系統保障;深化產學研協同,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健全標準體系,提升品牌競爭實力;推動產業融合,打造富硒美食品牌;強化人才引育,夯實創新發展根基。
科技創新是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動力。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是安康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市政協常委、民盟市委會主委汪信娥建議,聚焦主導產業發展痛點和需求,建立全產業鏈溯源平臺,打造數字化應用標桿,以算力項目為切入,培育“鏈主”企業。
市工商聯副主席、秘書長潘杰將視野聚焦于新型材料產業發展并提出建議,篩選一批龍頭企業、示范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培育“專精特新”發展道路,持續強化項目質量和資金管理,建立健全項目質量管理體系。
針對農業園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漢濱區政協副主席晏長榮建議,堅持規劃創新引領,走農旅融合發展路子,因地制宜培育農業園區新質生產力。
漢陰縣政協主席劉定東則就產業補鏈強鏈、聚鏈成群提出建議,繼續堅持精準化專業化招商,重點引進能夠帶動產業集群、提升技術水平、填補產業鏈空白的優質項目……
針對委員們的積極建言,與會各部門負責同志現場回應,表示將認真梳理、充分吸納委員們提出的真知灼見,讓凝聚共識的協商之計轉化為助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之力。
“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論述,將安康豐富的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從資源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周建功強調,要把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作為政協履職重點,找準與政府共同發力、協同推進的著力點、發力點,凝聚起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強大合力,為加快構建具有安康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