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主體,也是基層黨建的重要領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突出抓好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的建設。陜西省安康市委社會工作部把加強新興領域黨的建設作為重中之重,以健全落實責任體系破題開局,扎實推進機制調整、制度完善,初步建成“統得起”“兜得住”“管得好”工作機制,形成了黨的建設與發展相輔相成、共融互促的良好局面。
陜西省安康市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聚焦新興領域組織形態新、更新迭代快、組織覆蓋難、監管單位多等特點和規律靶向發力,初步建成“統得起”“兜得住”“管得好”的工作機制,高標準推動黨的組織和工作“兩個覆蓋”有形有效,持續強化提升服務水平,鑄牢全市新興領域高質量發展的組織根基。
在嵐皋縣“初心服務站”內,快遞員、網約配送員等新就業群體正歇腳小憩。嵐皋縣委社會工作部供圖
突出統籌質效,建強黨建工作體系支撐。把構建統籌有力、左右協同、上下貫通的管理體系作為破題開局之舉。調整協調機制。迅速調整、實體化運行市縣“兩新”工委,建立市縣行業協會商會改革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市縣“兩新”工委今年初分別組織工委委員述職評議,市級述職評議結果書面反饋至委員單位及個人,上報市委、報送市委組織部,作為單位和個人年度考核的參考依據。深化落實相關制度。將新興領域黨建納入市縣基層黨建述職評議內容,并作為黨(工)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內容,推行工作通報、約談制度。市縣分別制定“兩新”工委、聯席會議重點任務清單,推動全市226家新興領域組織新成立黨支部149個。強化保障支撐。增設市委社會工作部事業編制3名、落實黨建經費45萬元,6個縣委社會工作部增設事業編制31名,全市員工3人以上的6028個新興領域組織分別建立“一企(一社)一檔”數據檔案。
突出有效融合,賦能非公有制企業健康成長。探索新經濟組織黨組織班子與管理層雙向進入、黨建文化與組織價值雙向聯通、黨員職工與骨干人才雙向培養、黨建活動與群團活動雙向聯動、黨建工作與經營業務同步推進、優秀黨員與優秀員工同步評選的“四雙兩同”機制,推動黨建與生產經營緊密融合。組織融合賦能企業管理增效。全市245家企業設立黨組織,黨組織書記全部進入管理層;136家“五上”企業以黨組織為紐帶,聯系政府部門開展政企、稅企、銀企黨建交流活動。隊伍融合賦能企業凝聚職工。著重在經營和技術骨干中發展黨員,組織“黨員向企業獻一策”活動,探索“黨員聽證會”制度,搭建“員工說事”平臺,以黨員為標桿引導職工愛崗敬業。價值融合賦能企業行穩致遠。依托黨組織建設引領新經濟組織負責人堅持實業興市、守法經營。去年,全市新增民營經濟經營主體2.9萬余戶,16家企業獲評省級瞪羚企業;1600余家民營企業經營主體踴躍參與2200余個“萬企興萬村”項目。
突出夯基固本,推動社會組織規范建設。精準摸排理清“家底”。逐縣制定《社會組織名錄》,推動清理注銷停止運行的“僵尸”組織、無法運行的“癱瘓”組織,甄別確定市本級行業協會商會64個、縣級行業協會商會127個,逐一明確行業管理部門及職責。理順體制抓實覆蓋。建立市縣“兩新”工委履行指導責任、部門黨委和行業黨委履行領導責任(無對應黨委的由“兩新”工委兜底代行領導責任)、對口業務或行業管理部門履行具體責任制度。105個無法明確黨委領導的全市性社會組織由市委“兩新”工委兜底代行黨建領導責任。去年以來,新建全市性社會組織黨支部46個。優化指導發揮作用。新建5個市縣產業協會,引導5個產業鏈黨委健全“紅色議事團”制度。安康市茶業協會、安康市富硒產業發展協會授權400 余家企業使用富硒公共品牌;紫陽縣修腳協會、平利縣電子商務協會以建立標準、開展培訓帶動會員發展;安康市外貿企業協會累計為23 家企業提供咨詢服務,幫助會員單位申請資金785 萬元。
突出聯系服務,引領“治理變量”持續轉化。聚焦新就業群體治“痛點”、降“燃點”。著力凝聚關愛。市委主要領導于今年春節前帶頭慰問困難人員;市人大常委會開展新就業群體勞動權益保障情況專題調研;網信、市場監管、交通運輸、郵政管理等部門分別召開聯系服務新就業群體代表座談會,面對面聽問題、解難題。實施暖“新”行動。持續推行“暖新實事清單”制度,建成158處各類暖“新”驛站,漢陰縣把驛站信息加入導航地圖,高新區建設“騎手”暢行小區,全市圍繞優化工作環境等問題辦理暖“新”實事160余件。引導參與治理。把新就業群體工作特點與基層治理緊密結合。萬順叫車、易通出行等網約車企業在中高考期間義務接送考生;中心城區60名快遞員成立“驛蜂暖心”志愿服務隊;市縣1400余名新就業群體擔任社區移動網格員,通過“隨手拍”上傳問題線索,幫助游客指路,送迷路老人兒童回家,從“治理變量”轉為“治理增量”。
漢陰縣:“紅色引擎”賦能“鏈”上聚變
本報通訊員 黃鴻
3月20日,在漢陰縣合益固廢處置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裝載機在原料場和生產車間往返穿梭,將一斗斗煤矸石、建筑廢料倒入進料口。這些固體廢料經過粉碎、沉降、混合、烘焙等多道工序后,“變身”為空心保溫砌塊等新型環保墻體材料。“公司現在年產值達3000多萬元,這都得益于新材料產業鏈黨委的協調推動。”公司負責人、新材料產業鏈黨委委員于元濤感慨道。
2023年12月,漢陰縣立足轄區內38家新材料上下游企業發展需求,成立新材料產業鏈黨委,建立黨委委員、鏈上企業黨組織書記或出資人、涉企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常態一月一議、要事一事一商”,重點為上下游企業搭建供需合作平臺。
合益固廢處置有限公司曾是一家以頁巖資源生產磚塊的企業。2024年以來,公司因環保不達標面臨關閉的風險。在產業鏈黨委聯席會議上,產業鏈黨委副書記、漢陰縣祥之瑞環保建材公司總經理黎軍的一個信息,為于元濤帶來轉型契機。黎軍正為公司每年8萬余噸的礦渣處理問題犯愁,如果有人能拉走這些“廢物”,那就幫了他的大忙了。新材料產業鏈黨委當即決定“撮合”這兩家公司合作。“既處理了固體廢料,又有了新的原料渠道,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漢陰縣中小企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新材料產業鏈黨委書記徐家俊回憶當時的情景,至今仍記憶猶新。
在新材料產業鏈黨委的協調下,于元濤迅速行動,找專家調研論證,外出考察新技術,于當年5月轉型投產,現已成為年可處理尾礦粉10萬余噸、城市建筑渣土15萬余噸的重點企業,公司整體效益相比之前翻了3倍。在新材料產業鏈黨委的牽線搭橋下,2024年以來,漢陰縣累計推動鏈上企業開展合作項目9個,投入發展資金1.6億余元,共引進急需技術人才12人,幫助6家新材料企業二次創業或產能擴建。
2024年7月,漢陰縣推廣組建新材料產業鏈黨委這一經驗做法,依托漢陰縣漁業協會成立水產養殖產業鏈黨委,積極推廣生態漁業模式,在全縣80余個村建設高位魚池370余個,發展大水面養殖5300畝,為傳統產業迭代升級打開了新通道。
紫陽縣:當好行業“金牌服務員”
本報通訊員 鄭曉虎
“過去背著刀具走四方,現在持證上崗有保障。”在修腳門店里,修腳師朱維指著紫陽縣修腳協會頒發的職業技能證書,開心地說。修腳是紫陽縣的傳統產業。近年來,紫陽縣大力發揮行業協會商會的作用,帶動這一產業“老樹開新花”。
2023年1月,紫陽縣成立修腳協會,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行業標準。針對市場上服務參差不齊的問題,協會制定《足部修護技術規范》,將傳統技藝轉化為可量化指標,還注冊了“紫陽修腳師”團體商標,組建“紫陽修腳”培訓學校。2023年5月,協會取得國家職業技能認證資質,構建“培訓—認證—就業”的直通車。朱維就是協會“訂單式”培養后持證上崗的。
2023年12月,紫陽縣修腳協會成立黨支部。在黨建工作中,黨支部把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與行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連鎖門店中設立黨員示范店、示范崗,引導黨員帶頭推廣標準化服務流程。
更讓從業者安心的是,協會建立了修腳師就業維權服務系統。2024年9月,會員單位紫陽胡氏專業修腳房突遭商標訴訟,協會得知后,立即啟動維權響應機制,組織知識產權顧問團隊前往門店所在地,幫助企業進行商標維權,通過法律手段維護了企業的正當利益。“如果沒有協會的全程指導,我們是難以應付這種法律糾紛的。”胡氏修腳房負責人宋贊兵說。像這樣的服務,協會成立以來已經處理21起了。
隨著紫陽修腳產業的逐步壯大,協會又引導會員單位發展修腳足浴用品產業,帶動種植中藥材25萬畝,形成“山上種藥、山下建廠、山外開店”的全產業鏈格局。紫陽人的修腳門店更是開到了海外市場。
“修腳協會幫助群眾免費學技術、引導會員門店提高服務,是整個產業鏈的服務員、協調員,已經成為產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紫陽縣修腳協會黨支部書記賈學平說。
嵐皋縣:“流動哨兵”呵護美麗小城
本報通訊員 李姝特
清晨的嵐皋縣街頭,網約配送員陳勇的送餐箱里除了早餐,還裝著網格員工作手冊和應急藥品。
這個普通送餐場景,正是該縣推行移動網格員的縮影——10名“嵐城先鋒”網約配送員化身基層治理“流動哨兵”,呵護著這個美麗小城。
車輪上的守護者
陳勇曾在送餐時發現迷路幼童,當時立即放棄配送訂單,緊急救助。像這樣“異常停留”的訂單,在嵐皋縣有新定義——騎手可以通過“嵐城先鋒”微信群和網格員APP實時上報緊急情況,外賣平臺同步啟動“雙確認”機制,既確認騎手安全,也確認是否存在治理隱患。
據統計,2024年嵐皋縣移動網格員上報治理隱患線索30余條,協助化解矛盾50余起。嵐皋縣委社會工作部部長、“兩新”工委書記唐子鈞說:“騎手長時間在線的特征,補充了傳統網格員八小時外的巡查短板。”
流動中的溫度計
嵐皋縣移動網格員的裝備箱里都有個“特殊夾層”。晏大兵留著志愿服務的小紅旗,李康備著急救包……這些物件記錄著一件件暖心故事。
為更好發揮流動紅“騎”作用,嵐皋縣推行“騎手賦能計劃”,組織全縣50余名騎手培訓應急救助、消防安全等知識,讓疾馳的車輪“剎一腳”:幫迷路老人尋親、為破損路面設警示、保管失物……騎手們還自發形成“十秒救助”工作法,不僅不耽誤送外賣,還送上了城市的關愛。
機制里的創新力
圍繞移動網格員隊伍,嵐皋縣出臺系列配套措施,在縣城設立2個配備空調、充電、應急藥箱等貼心設施且全天候開放的“初心服務站”,設置14個暖“新”服務網點,制定《外賣騎手移動網格員工作職責》,開展“星級騎手”評選。這項機制激發了騎手參與基層治理的熱情,全縣移動網格員平均每月參與志愿服務10小時,處置事件響應速度提升至20分鐘內。
夕陽西下,晏大兵摩托車上的移動網格員標識在余暉中隱隱發光,為秦巴小城帶來一抹亮麗色彩。
安康高新區:從“過路客”到“主人翁”
本報通訊員 黃紫莉
“以前送餐最怕手機沒電、找不到地方歇腳,現在有了這些驛站,就像有了移動充電站和溫暖小家。”網約配送員劉輝指著安康高新區美食街入口處的“聚新驛站”介紹說,“這個服務臺能應急充電、加熱飯菜,中午還能在這里休息,感覺自己已經真正融入這座城市。”
“聚新驛站”是安康高新區服務新就業群體“三站兩中心”體系中的一個載體。近年來,安康高新區針對新就業群體急難愁盼問題,構建以“小個專”黨建工作指導站為軸心,集成“聚新驛站”即時服務、社會工作服務站專業支持和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綜合保障、日間照料中心健康守護等多重支撐的“三站兩中心”體系,為新就業群體提供充電寶、飲用水、醫藥箱等10類基礎服務,設置“議事角”“讀書吧”等特色空間,讓“冷可取暖、熱可納涼、渴能飲水、累能歇腳”的服務承諾化作真實的溫暖。
安康高新區還積極構建覆蓋社區、小區、街區的立體化服務網狀架構。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也是聚“新”服務總站,提供民生代辦、法律援助、技能培訓等各類便利服務87項,成立流動黨員黨支部,讓黨員騎手找得到“家”。在住宅小區,安康高新區建成以天一鉑悅府為代表的“騎手暢行小區”,采取“數字備案+專屬通道”等便捷化措施,讓騎手們暢行進出;在高新美食街等“騎手友好街區”,22家暖“新”商戶推行“愛心優惠”商品,52家擁軍商鋪制作“崇軍套餐”,這些都為騎手們送上了可觸可及的實惠。
“我們將緊貼新就業群體需求,縱深推進暖‘新’行動,持續在凝聚服務中下好‘繡花’功夫,讓他們在這里更有歸屬感,真正成為城市的主人翁。”安康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陳帆說。
來源:《中國社會工作報》4月2日 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