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何丹
三月的鎮坪,大巴山脈層云繚繞,南江河畔新綠涌動。
3月12日,正值第47個植樹節,鎮坪縣以“履行植樹義務,共建美麗中國”為主題,在曾家鎮千山村過境路義務植樹點開展2025年全民義務植樹活動。
一早,千山村的山坡上便是一片熱火朝天,干部群眾揮鍬鏟土、扶苗培土,600余株紅葉石蘭、紫荊樹苗在春風中挺立。
“樹窩要挖深,根系才能舒展!”縣農林水局技術員們穿梭在人群中指導。這場全民義務植樹活動,是鎮坪人“把春天種進土地”的生動注腳,更是數十年“生態立縣”戰略的延續。
為確保造林質量,縣農林水局提前調運耐旱耐寒良種苗木,栽植兼具生態與經濟效益的樹種,并組織技術團隊分片包干,全程指導挖窩、培土、澆水等環節,強化新造林地撫育管護,確保成活率達90%以上。
“種樹不是‘一埋了之’,要讓每棵樹都活成生態衛士。”縣農林水局副局長謝宗蓮指著新栽的紫荊樹苗說。鎮坪獨創的“三林共建”模式(生態林涵養水土、產業林富民增收、景觀林提升顏值),正讓荒山變成“綠色銀行”。2024年,全縣義務植樹10萬株,森林覆蓋率攀升至88.81%,縣域生態環境質量長期名列全省第一。
歷年來,鎮坪縣委、縣政府堅持“生態立縣”戰略不動搖,一張藍圖繪到底。每當春秋季節,在鎮坪大地便掀起聲勢浩大的全民義務植樹活動,為山川添新綠。
干部職工、群眾,積極參與到植樹造林綠化家園中,揮锨鏟土、挖坑、培土圍堰、提水澆樹,把一株株樹苗,栽在荒山荒溝里。今年,全縣計劃完成義務植樹11萬株。
近年來,鎮坪縣不斷加大植樹造林和生態保護力度,將林草生態治理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構建生態價值體系相結合,遴選聘用生態護林員400人,人均月發放勞務補助500元,年人均增收6625元。
依托“國心之縣、長壽之鄉、硒有鎮坪、巴山藥鄉”品牌,按照“宜養則養、宜種則種、宜游則游”思路,積極探索“森林+”融合發展模式,全面構建“林下種植、林中養殖、林間旅游、林上采集”的林業特色產業發展格局,2024年申報1個國家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1個省級森林康養基地,1個市級山林經濟類林業園區,4個縣級山林經濟類林業園區。
下一步,鎮坪將立足于“林長制”工作,繼續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組織開展多樣化的生態保護活動,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積極參與生態環境建設,為聚力推動生態經濟引領區、共同富裕先行區、陜渝開放合作示范區建設提供有力生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