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明
退休后,“應無所往而生其心”,想放下寫作嗜好,享受天倫之樂,然則不能!總有一股創作激情涌動,誰叫咱骨子里酷愛文學呢?有朋友問,創作的技巧是啥?我蒙圈了,一時半會兒無法回答。細細思忖,才理清一點個人創作經驗,這就是走向生活、仔細觀察、深入思考。當然,每位作者均有各自不同的創作體驗。
著名作家陳長吟曾對我說,小說家能夠躲在曲折變換波瀾起伏的情節后面,詩人可以吶喊可以朦朧可以無限具象,散文家則需要直接站到臺前亮明你的觀點和想法。
散文,就是把個人的觀點和想法說清楚。藝術的源頭離不開生活,離不開觀察和思考,至于“說清楚”是散文的表現藝術和語言藝術,散文就是要“好好說話”。
拜訪陳長吟先生,他拿起茶幾上的一個小根雕說,如果對這個根雕細致觀察就可寫出一篇優美散文,如果沒有觀察,它就是一個普通的根雕。他講的是散文創作的要害,強調觀察的重要性。
何為觀察?是對人和事物的深層考量,觀察得越細膩,越能把握事物的本質與特點。在生活中、自然中的觀察,應該是在情感與思想的合力下形成的感悟。一位有心寫作的人面對感興趣的人或事總會有所感動,有所思考,在感情和思想的合力下就會產生一種創作激情和創作欲望,這種觀察應是具體的、實在的、應景的,它也可以被認為是一種靈感的突破口,是一篇文章的切入點。
著名文藝評論家肖云儒先生的散文觀“形散而神不散”;峻青講“小說是寫人物和故事,散文主要是表達感情和思想”。“形”也好、“神”也罷;“感情”也對、“思想”也行,都是“生活”“觀察”“思考”的結晶和“珍珠”,用散文的藝術手法和語言的“金線”串聯起來,就是一篇不錯的散文作品。
我生于農村、長于鄉村,對農村生活有著深厚的感情。后來,工作的特點也讓我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是藝術創作的源泉。
有幸參加石梯鎮八里村的脫貧幫扶工作,一駐村就是3年。這3年里,我與村民們吃、住、行和勞作都在一起,我一方面工作,一方面積累創作素材,讓我愛上了彈丸之地的八里。20世紀60年代初期,著名作家京夫在漢濱艾家河下鄉期間構思了一篇長篇小說《八里情仇》,出版后引起文壇關注,一時間八里這個地方火爆熱鬧起來,這是文化傳播的力量所在。如今揮手幾十年過去,這里發生了哪些變化,更多的讀者期待著這個話題。深冬的一天,我冒著嚴寒,沿著當年的歷史痕跡,對八里做了一番探訪和尋根。
八里離安康城區不到30公里路程,地處漢濱東部,與旬陽市交界,這里以前偏僻,交通不便,經濟落后,村組之間距離分布不到八里,俗稱八里。這里依山傍水,漢江從門前過,江水碧清,平緩處河谷寬闊,水域深淺不一,一河兩岸漁舟穿梭、晨曦魚白、晚霞如火,一年四季漢水滔滔,水潤八里。八里的自然景觀和熱情好客的村民,激發出許多“興奮點”,于是,我走訪群眾、搜集傳說、觀察美景、精心組織材料,激情難耐寫下了《走筆八里》,拙作很快被省市幾家報紙副刊不同角度采用。
幾乎每周都要從石梯大橋通過,每當看到橋下面碧波蕩漾的漢水時,思緒一下子飛到了昔日石梯古渡的煙塵歲月里,想到了那一段水色無限的航運往事。通過觀察、思考、調查、走訪,拙作《古渡往事》一文,很快刊發在省報副刊上顯著位置。
寫一篇散文,除了生活、觀察和思考外,還必須有飽滿的細節做支撐,“細節決定成敗”嘛。細節從哪來?從觀察中來,在觀察的前提下是情感和思想的共同作用的產物。為此,從宏觀上講,作者必須有健康充沛的感情,有敏銳的文學思想,有較高的思想水平、理論水平和認識水平。所以說,境界如人,文如其人,觀察是作者綜合能力的體現。從根本上講,提高作者思想的高度,挖掘情感的深度兩方面的基本功。具體到一篇文章,需要作者對選中的題材,進行反復觀察、體驗、感受,以產生健康熱烈的情感。需要深入地思考、琢磨、探討,發現它自身所具有的思想內涵,以不斷地開拓、升華自己的情懷,寫出優美佳作。
從現狀看,一般意義上講,好的散文好的題目和作者的觀察往往是一致的。一些文章大家在這方面的成功經驗,更是值得借鑒學習。張思成寫的《鳳堰霞韻》值得借鑒和學習,為了寫好這篇文章,他不辭勞苦,多季節、多角度、多場景地深入鳳堰采風,激發靈感,找尋突破口。人走在鳳堰半山腰,看到蒼茫古樸的農田白云繚繞、菜花飄香、大雁群飛,看到這純凈原始的農耕秘境,作家的靈感呼之欲出,經過精雕細琢、沉淀打磨,寫出了三千多字的優美散文,很快刊發在《延河》雜志上,好評如潮。漢陰縣委把他這篇散文拍成了專題片,全景式展示了鳳堰古梯田的自然地貌、風土人情、地域文化及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成就,呈現出鳳堰古梯田的大美勝景。鳳堰梯田也被2024年年高考地理卷納入考試題目,讓美麗的漢陰鳳堰古梯田走向全國,作家的宣傳功不可沒。劉云的《下谷子的雨》、吳昌勇的《大地有耳》、梁真鵬的《小巷養花人》、張朝林的《幸福花》、余佑學的《漢江四季》,這些佳作發表在《人民日報》大地副刊,美不勝收,意蘊綿長,傳唱久遠。
好作品都是作者生活、觀察、思考的精華,都是廣大文學作者學習的范本。回望我走過的文學創作路,有苦有甜,有笑有淚,無論“苦”和“淚”都是我幸福的心路歷程,我與“水”打了一輩子交道,愛上了“水”,更愛上了“水”的事業。拙著《潤水》是我生活與工作的寫照,里面的很多有關“水”的故事和傳聞,都是我訪問、觀察和思考的結果,更因文友與編輯老師修改潤色,讓許多作品煥發出唯美的光彩和光芒。散文集《潤水》榮膺第三屆中國“絲路文學獎”優秀獎,特別是近幾年里,不斷讀書學習思考,許多散文作品在中省市級報刊發表,拙作《老水田》《漢水居》《古井》等,被評論界認為是“安康版的白洋淀紀事”,體現了一位水利人、水利作家對水利事業發展和變革過程中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散文作家,要想寫好人民群眾喜歡的作品,請放下身段,深入生活,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總結生活,升華生活,作家的作品,才能上接天氣、下接地氣,這樣的散文,才有生命力,才能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