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宜男,1968年生,現為文化和旅游部藝術發展中心副主任。中國美協理事、中國美協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畫學會理事、教授。
1990年畢業于西安美院國畫系。1993年畢業于西安美院研究生部,獲文學碩士學位。曾任西安美院國畫系副主任、陜西省青年美協主席、中國國家畫院創作研究部主任、中國國家畫院花鳥畫所所長。
代表作品入選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三屆、第十四屆全國美展,并獲第十一屆全國美展優秀獎及第三屆全國工筆畫展二等獎等。2021年入選部級主題創作項目三項,2022年立項國家藝術基金創作個人項目及主持傳播交流展示集體項目。主編二十三萬字專著《書畫知識》,主編七十萬字專著《花鳥畫名師創作錄》。中國畫作品工寫兼長,筆墨功力深厚。作品格調清新淡雅,繪畫形式獨特,畫面風格具有強烈的個人面貌,創作語言自成體系,是當代中國花鳥畫領域的優秀代表。
記者 陳曦
喬宜男教授是當代中國花鳥畫領域的優秀代表,在多年的創作實踐中,從早期的工筆畫創作中對宋人傳統的繼承到對生活的關注再到對獨特畫面語言的追求,走過了一條完整的創作心路。中期在對寫意畫的創作實踐中,把自身對花鳥畫的理解融入中國畫發展的歷史演進中,后來逐漸形成了自己以筆墨為手段建構當代中國畫視覺形式語言與文化審美意境的創作思路,被評論家譽為“在中國花鳥畫從古典形態到現代形態轉換過程中,他的創造是一個典型的范例”。圍繞藝術心路、中國畫繼承與創新等問題,記者近日對喬宜男教授進行了專訪。
從長安出發
記者:喬教授您好,非常感謝您接受訪談。請談談您最初是如何對繪畫藝術產生興趣的?在成長過程中,哪些人和事對您走上專業繪畫之路起到了重要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喬宜男:我的藝術啟蒙離不開家庭與環境。我出生于書畫世家,學生時期生活在西安市的一條明代古巷——南小巷,這里曾居住過許多傳統文人。父親喬玉川是長安畫派畫家,與王子武先生是大學同窗。學生時代,我常出入于同住南小巷的王子武先生家里。高中時期,我跟隨劉文西老師學速寫,并且在近一年時間里,我幾乎每周都去劉老師家里借他的速寫原作臨摹。父親還曾帶我去石魯先生家拜訪數次。現在回頭看,這些潛移默化的影響至關重要。
阿亞格曼干村的番茄園 156cmx144cm
當時的我雖熱衷于繪畫,但相比之下,我對古文和歷史的興趣更為強烈,理科學習也十分優秀,深受當時“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理念的影響。高考和保研時,我的文化課與專業課成績均位列全年級第一。回顧這段經歷,興趣是最重要的驅動力,而這種興趣源自家學淵源和前輩文化的積累。這也讓我在之后的藝術生涯中,不論工作環境如何變化,始終堅持把提高繪畫修養作為心安之處,并視其為心性立命之本。
記者:在西安美術學院的學習和深造對您藝術生涯產生了哪些影響?在陜西誕生的長安畫派、黃土畫派當時對您有何影響?
喬宜男:陜西在當代中國美術史上的貢獻,主要體現在長安畫派和黃土畫派的興起。以劉文西先生為代表的黃土畫派,確立了中國畫在寫實造型方面的民族化探索。而石魯先生所代表的長安畫派,則以西北地貌為切入點,對傳統筆墨在當代的轉型進行了深入探索。這兩個畫派的價值,最終體現在是否能夠培養出以此為文脈在全國范圍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代表性畫家。
棗園秋實 200cmx200cm
在西安美院求學期間,我深受這兩大畫派的影響,并在繼承這一藝術文脈的同時,努力構建具有個人特色的藝術體系。
夏風 183cmx143cm
記者:在您成長過程中,中外哪些畫家或哪些老師對您的藝術觀念和創作技法產生了關鍵性的塑造作用?
喬宜男:在我藝術面貌的成熟過程中,傳承長安藝術文脈,并在在全國藝術發展格局中構建自己的藝術體系,這兩步至關重要。在中國國家畫院花鳥畫所工作期間,我組織并聯絡全國各地的老、中、青三代畫家開展創作研討,這不僅是一次深入的學術交流,實際上也是對我自己的中國畫創作在中國美術體系下如何發展的思考與實踐。
向藝術本質推進
記者:從工筆到寫意,您的藝術風格經歷了一次大的轉型,是什么因素促成了這樣的轉型,在轉型中遇到了什么困難,取得了哪些突破?
喬宜男:2022年,我在北京舉辦“郁郁朝花——喬宜男花鳥畫作品展”時,一位全國著名的美術理論家看到我早期的幾幅工筆畫,驚訝地問:“這是誰畫的?為什么不繼續畫下去?”他的意思是:他認為這些早期的工筆花鳥畫在當時就已具備新穎性和個性,而我卻改為寫意風格,這個放棄有些讓人遺憾。
海棠花124cmx124cm(喬宜男 作)
其實轉型源于對中國畫本質的認知。工筆畫與寫意畫是關系到中國畫發展的大問題。我們去談論中國畫時,容易混淆這兩種完全不同的創作思維方法,尤其是以沒骨畫法為稱呼的提法更是回避了問題。工筆畫是中國畫發展的初級階段,是以狀物與表現生活為目的,盡管中國畫在誕生之初就天生的具備氣韻生動的特質。而寫意階段是藝術規律與意境的再現與重構階段。當我掌握了個性化的工筆創作方法時必須向藝術本質推進。認識到這一點時,我就把主要時間放在寫意繪畫創作上了。
事實上,在學生時期,我就熟練掌握了傳統寫意繪畫的技法,至今還保留著當時臨摹與變體臨摹的任伯年、虛谷、吳昌碩以及明清文人畫的大幅作品。這些作品我并未示人過,如同我的許多工筆畫。在創作之初進行理論的多思,使我很快悟到寫意繪畫的要義。其實一個藝術門類的基因編碼并不復雜,它是在有限的基礎上形成無限的組合與延伸,在當下人工智能一日千里的條件下,中國的寫意繪畫,尤其是寫意花鳥畫,正凸顯出人類藝術創造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其完全是認知層面的思辨與實踐。
記者:您的花鳥畫在傳統基礎上融入了許多現代元素,能否具體談談您是如何在繼承傳統與創新之間找到契合點的?在寫意與寫實、傳統與現代、具象與抽象之間,您更傾向于追求哪一方面的表現?
喬宜男:我想大家一定要理解黨中央提出的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理念,其中還強調了文藝作品的“原創性”。我覺得文藝工作者都要認真學習,深入領悟。我認為,真正的傳統與真正的創新是統一的,二者并非對立,而是一個事物的不同表現方式。只有真正的創新才能體現對傳統的深刻理解。
寫實與寫意也是一體的。真正的寫實不僅是外象的寫實,更是精神與意境的關照。而真正的寫意,是對真實心境的表達。同樣,具象與抽象也是一體兩面,一個是外向,一個是實理。我的創作理念是“既要筆墨,又要形式,更要意境——以筆墨為手段構建當代中國畫的形式語言與審美意境。”基于此,我在創作過程中,致力于以我自身生活中的感受為交匯點,將筆墨、形式與意境相統一,追求一種與時代同步伐的中國畫創作方法。
記者:在您的藝術創作過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么?您是如何克服這些挑戰的?
喬宜男:在中國畫創作中,“既要筆墨,又要形式,更要意境”,就是最大的挑戰。中國畫發展到今天,正處于一個承前啟后、匯總歸納的階段。要筆墨,是對歷史的尊重;要形式,是對當代的回應;要意境,則是對藝術規律和自我認知的表達。因此,首先要清醒的認識這些問題,其次要有對自己從事專業的擔當與尊重,就能克服創作中的困難。
畫屬于這個時代的作品
記者:陜西畫家具有“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傳統,您怎么看待藝術與生活的關系?在您的藝術創作中,靈感主要來源于哪些方面,是歷史、自然還是日常生活?
喬宜男:向傳統學習是中國畫的出發點,但如何“伸向生活”卻存在不同的理解。我強調在生活中發現與眾不同的美感,發現那些超越尋常視野的美感。因此,我的創作要在自然與生活中保持歷史想象力,并通過獨特的形式感和意境來展現這種美。
記者: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畫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和挑戰,您如何看待中國畫的創新?您認為當代中國畫的創新應該著重關注哪些方面,才能既保持中國畫的本質特征,又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
喬宜男:傳統繪畫各時期的作品都是那個時代創新的產物。在傳統繪畫里,沒有哪個時代總是在重復前一時代的作品,所以正確理解創新就是要畫屬于這個時代的作品。應該關注作品的原創性,可以有古義,但是不能抄襲古人;可以現代,但不能抄襲洋人,更不能抄襲同時代的人。只有原創作品才能談好壞,復制與重復的作品不在創作與探討范疇。而個性面貌之所以重要,正是因為這種要求既保留了中國畫的本質特征,又符合時代要求。由于每個人的理解是不同的,所以才產生有個性的作品。而有個性的作品,正是對藝術規律與時代要求的共性的回應。
記者:您作為一名著名畫家,同時也是一位學者、導師,您如何看待藝術創作與藝術理論研究之間的關系?在您的藝術生涯中,理論研究對您的創作實踐產生了哪些作用?
喬宜男:一個合格的藝術家一定是一位合格的理論研究者。藝術家不但要有實踐能力,更要有洞察藝術本質的專業眼光與理論水平。要深入研究理論知識以指導創作實踐,并在實踐中矯正自己的理解認知,做到知行合一。
記者:您在藝術傳承和教育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您最注重培養他們的哪些能力和素質?您認為當前中國畫傳承方面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喬宜男:于我而言,在培育學生時,一方面著重培養他們的學術創作意識,讓他們懂得在藝術創作中融入思考與創新;另一方面,教授學生一定的技法、技巧同樣不可或缺,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當下,中國畫傳承面臨著諸多挑戰,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要將那些真正有水平、有能力的教師置于重要位置,充分發揮他們的引領與教導作用,唯有如此,方能更好地推動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
記者:您在陜西生活了多年,在您的印象中安康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喬宜男:學生時期,我便到過安康。安康坐居秦嶺南麓,在氣質上具有太白之雄厚,又有江南之秀麗,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未來若有合適機會,我希望能再到安康寫生,用畫筆反映新時代安康的雄姿風貌,展現其獨特魅力。
記者:再次感謝您接受訪談,也歡迎您有機會再到安康來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