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田丕 吳單 郭颯
安康素有“秦巴生物基因庫”“天然中藥材之鄉”美譽,中醫藥產業作為安康傳統特色產業,多年來都是安康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產業仍面臨規模效應不明顯、龍頭帶動作用不強、市場占有率不足等問題。
為了推動有資源、有基礎的安康中醫藥產業再上新臺階,深化科學研究、示范推廣、人才培養和科技交流合作,2022年,安康市政府、漢濱區政府、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三方共建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安康中藥材試驗示范站”正式啟用,宛如一顆充滿希望的種子,在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經過兩年多的悉心培育,如今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春節臨近,位于漢濱區五里工業園區東區科技大樓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安康中藥材試驗示范站里,依舊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在會議室門前的過道上,丹參樣本被整齊地擺放著,每一株丹參都貼有標簽,這些樣本承載著重要的科研用途,須在春節假期前完成成分測定,為后續的研究工作筑牢根基。
周自云(左)帶領學生在實驗室里進行實驗,她們正選用功率適配的專業粉碎機進行充分研磨,以獲得均勻細膩的丹參根粉末。
走進實驗室,便能聽到機械持續不斷的“嗡嗡”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學生們正專注地將清理干凈的丹參樣本研磨成粉,在這忙碌的過程中,他們的頭發和衣服上不知不覺沾上了丹參粉末。
示范站站長周自云介紹說:“這批丹參樣本數量超過300個,每一個都要逐個仔細清洗干凈,再用機器研磨,研磨完成后進行過篩處理,只有經過這一系列嚴謹的流程,才能精確提取出所需成分。”在示范站內,每個人都有著明確的職責分工,學生們常常在實驗室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周自云說,根據2024年前三個季度安康經濟財報數據,安康秦巴醫藥產業鏈的經濟增長達到了63%,在八大產業鏈中成效斐然。在專業團隊和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下,安康中醫藥產業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與生機。
種子的力量
“澆水、施肥已經完成,現在主要關注農作物的越冬事宜。”周自云每天都會前往五里鎮劉營村的試驗地,檢查中藥材的生長狀況。她介紹,這50畝試驗田種植了杜仲、金銀花、丹參、五味子等新培育的中草藥品種,通過試種來篩選出優質高產的品種,幫助農戶發展中藥材產業。
五里鎮劉營村2組的村民劉世本剛剛采挖完地里的丹參,他說道:“這些土地原本是我們的自留地,以前只種些蔬菜自給自足,現在改種中藥材,收入大大增加!”劉世本從菜農轉型為藥材種植戶,家庭收入翻了幾番,而教會他種植技術的正是安康中藥材試驗示范站的科研團隊。
實驗室對田間種植的丹參進行編號標記,洗凈根系附著的泥土,置于烘箱中持續烘干至其重量不再發生變化,隨后進行干燥晾曬。
試驗田里忙碌有序,實驗室內的科研人員也在緊張地工作。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基因測定分析、種子質量測定、水分測定、組培快繁等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在中藥材組培室,各種中藥材的組培苗已經生根發芽。“每年我們都會選擇一些野生品種和外地的名貴品種進行馴化栽培,并在馴化過程中觀察其生長發育規律。”周自云說,優質的種子和種苗是確保中藥有效、安全、穩定的基礎。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科研團隊始終致力于從種植源頭開始探索。
“每一株植物都有其獨特的生長特性,就像一場生命的奇妙實驗。同一批種子經過誘變后,有的產量低,有的產量高,植株長度也各不相同。學生們承擔著繁重而細致的工作,他們要對數百個樣品進行種植、觀察、統計,從花的數量到葉的形態,從產量到有效成分的含量,每一個細節都不容忽視。經過長時間的篩選,才能選出優秀的種子作為留種,為未來的種植提供優質的種源。”周自云解釋道,每種中藥材的育種周期不同,有的可能需要三到五年,有的甚至長達十幾年,這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示范站基于對安康道地中藥材特性分析,在不斷研究與探索過程中,目前已提升了安康本土10種系列產品品質。
據統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安康中藥材試驗示范站自成立以來,已在中藥材優良品種選育與推廣、規范化生產技術體系構建、生產質量控制、相關系列產品研發、藥效成分合成調控、溯源體系建立等六個方面進行了技術攻關。先后開展了杜仲、丹參、絞股藍、金銀花、厚樸、五味子等10多種中藥材的相關研究。目前已成功選育出4個杜仲、1個金銀花和1個五味子的優良品種。
產業升級的探索
種質資源是示范站研究的核心,但他們的目標遠不止于此。示范站致力于構建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推動中藥材產業的轉型升級。
周自云表示,在調研過程中他們發現,盡管安康地區擁有豐富的中藥材資源,但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特別是安康傳統的中藥材生產模式相對落后,主要依賴于上山采挖并直接銷售,這種模式附加值低,難以實現資源的最優利用。以葛根為例,它是安康銷量最大的中藥材,具有藥食兩用的優勢,然而其經濟效益并不理想。目前,葛根主要以原材料形式銷售,價格僅為10元每公斤,扣除采挖成本后,利潤微薄。為了改善這一狀況,科研團隊積極協助農戶和企業開發新的發展模式,對葛根進行深加工。現在,葛根醒酒飲等產品已經成功上市,顯著提升了其附加值。
安康的厚樸和杜仲等以樹皮為藥用的中藥材近年來價格走高,但農村勞動力短缺給采挖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為此,科研團隊計劃采用無人機等現代化工具參與采挖,以提高工作效率,并引導農戶探索林下綜合種養模式,實現資源的多元化利用。
“為了保護野生資源,我們在當地大力推廣保護性采挖和半野生撫育模式,這既避免了過度采挖導致資源枯竭的問題,又可以根據市場價格靈活調整采挖量,既節約了人工成本,又實現了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周自云說,絞股藍連作障礙問題、黃精藥食同源產品的開發等也是示范站科研團隊的研究重點,“目前,科研團隊正在集中力量攻克這些難題,雖然這需要時間,但我們堅信,通過持續地努力,最終將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在科研團隊的不懈努力下,安康中藥材產業的問題正逐步解決,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果,農戶也獲得了實際收益。據五里鎮劉營村村委會主任劉寶東介紹,通過示范站專家的指導,全村已發展林下種植黃芪、天麻、黨參等中藥材1300多畝,年收入達到600多萬元。
產學研融合的新征程
在示范站會議室的墻上,一張張科研專家的照片是對中藥材產業發展最有力的支撐。
“示范站現有校外專家19人,校內專家25人,他們圍繞安康中藥材全產業鏈開展服務工作。”周自云指著照片介紹道,在推動安康中藥材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產學研融合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按照“一站多點”模式,已在鎮坪、平利、石泉縣建立了優勢特色中藥材試驗示范基地,“政產學研用”一體的開放創新平臺已初具規模。通過國家級項目,組建了由多學院、多學科、多專業融合的專家團隊入駐,進一步鞏固了安康市科技創新的深厚基礎。
在專家的大力指導和幫助下,安康中藥材產業持續創新。在產品研發方面,目前,示范站已開發出15個系列的產品,覆蓋了新材料、飲料、食品、生物菌肥等多個領域。其中,五味子益生菌的增產效果超過50%,顯示出巨大的市場潛力。
在生物新材料領域,杜仲膠機硬質輪胎的推出成為一大亮點。“杜仲膠作為一種性能優于橡膠的新材料,盡管提取條件苛刻、成本較高,但輪胎材料可與汽車同壽命。”周自云拿出手機,向我們展示杜仲膠研究團隊用杜仲膠制造的輪胎制作的汽車模型,“未來,這一技術有望應用于飛機和軍用領域,為相關產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實驗室學生正在使用高效液相色譜測定丹參根部的有效物質含量。
為了讓中醫藥知識更加貼近大眾,2024年暑假,在示范站的指導和支持下,安康學院江北校區開設了一家中藥茶飲店,這也是大學生創業項目。盡管還在試驗期,但據反饋,中藥奶茶口感頗佳,深受年輕人喜愛,這也成為了傳播中醫藥知識的一個重要窗口。
同時,示范站還在動物養殖領域進行了大膽探索,特別是用中藥材輔料喂雞的實驗取得了令人驚喜的成果。在劉營村,中藥養雞逐漸成為村里的一張閃亮名片。雞群在五味子藤蔓與金銀花叢間自由放養,食用中草藥配比的飼料,金銀花雞、絞股藍雞、葛根雞、杜仲雞和桑葉雞等品種一經推出,便憑借良好的市場前景和口感走俏市場。
此外,在藥用動物養殖方面,示范站也在積極布局。地龍、水蛭等養殖項目都在積極推進,力爭將它們打造成中藥材發展的新亮點。
“未來,我們將繼續以中藥材產業為核心,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不斷探索創新發展模式。在保護好綠水青山的前提下,充分發揮秦巴醫藥資源的優勢,提高中藥材產品的附加值,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品牌,實現產業升級和鄉村振興的目標。”周自云這樣展望。
(本組圖片由記者吳單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