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郎海俠 陳樂蒙
2月5日,白河縣各民間文藝社團走上街頭,舉行“民俗巡游大拜年”活動,吸引了眾多群眾和游客駐足觀看,共同感受白河傳統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近500人的巡游隊伍,包含彩旗、腰鼓、采蓮船、鷸蚌舞、鑼鼓樂等多個方陣,為當地群眾帶來了精彩的表演和新春的美好祝福。
今年春節期間,白河縣相繼舉辦了春節聯歡晚會、“弘揚孝義文化”展演、商會聯歡晚會、“大地歡歌四季村晚”暨“群星有約”展演、新春聯歡會、搖滾音樂會、迎新春健步走、猜燈謎等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營造了歡樂祥和、喜慶熱烈的節日氛圍。
近年來,白河縣扎實推進緊密型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共同體建設工作,通過提升文化服務能力、豐富文化服務內容、拓展文化服務陣地等一系列舉措,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均衡發展,逐步實現從“有”到“優”的華麗轉身,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樂享“文化大餐”。
立春過后,天氣依然寒冷,但一支支群眾文化“小分隊”依然活躍在白河的鄉村,用一場場精彩的活動點亮了鄉村的新生活。
“我家就住在社區文化廣場附近,這里經常舉行活動,節目也非常豐富,除了獨唱、舞蹈外,還有小品、樂器表演等,在看節目的同時還能賣土特產,這種形式非常好!”白河縣卡子鎮陳莊社區居民劉玲欣喜地說。
據白河縣文化和旅游廣電局局長程玉春介紹,通過實施“機制一體貫通、設施一體管理、服務一體供給、力量一體調配、文旅一體融合”的文共體建設新路徑,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縣鎮聯動、社會參與的新工作格局,有效促進了公共文化服務進一步標準化、均等化。
自文共體建設工作推進以來,該縣積極引導各類優質文化資源和文化服務向鎮村下沉,累計開展“群星有約”“戲曲進鄉村”“四季村晚”等系列文化活動200余場次,服務群眾20余萬人次。通過打造“水色白河”“夢想工坊”“钖人有閱”“我們的節日”等品牌文化活動,搭建百姓大舞臺,讓基層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高漲,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主體”。同時,該縣文化館成立志愿服務小分隊,加強對民間藝術團體、群眾文藝社團、村民自樂班的指導和培訓,共組建文藝社團150余支,其中星級社團18支,為文化事業發展注入了源頭活水。
“聽眾朋友們大家好,這里是夜聽白河故事會,我是白禾,今天我為大家講述二鳳山的故事……”為了讓文化服務更加貼近群眾,白河縣文化和旅游廣電局不斷創新服務形式,積極利用互聯網平臺,開設“文旅白河”官方微信公眾號,每周五晚9點推出《夜聽·白河故事會》欄目,邀請身邊的人講述白河歷史故事,持續擦亮“秦楚邊城,水色白河”文化品牌,讓更多的人了解白河、關注白河。截至目前,該欄目已推出83期,提供有聲聽文服務時長共800余分鐘。此外,還推出了線上文化課程,讓群眾在家就可以學習音樂、舞蹈等知識,實現了文化服務與群眾需求的有效對接。
大年初十,走進位于漢江之畔的白河縣圖書館河街總館,來讀書看報的人依然很多。“我們這個館可以說是江景圖書館,設計總藏量為30萬冊,有閱覽座椅200個,除常規讀書區外,還設有自助朗讀亭、電子閱覽區、自助借還書機等特色服務窗口,只要你們有時間,都可以免費到這里來看書學習。”白河縣圖書館館長趙詩武一邊整理著書籍,一邊向讀者介紹館里的優勢。
除了縣城之外,鄉村的文化陣地建設也在同步推進。位于西營鎮蔓營村的蔓時光民宿也是近年來的熱門打卡地,沿著石板鋪的小路進入民宿,映入眼簾的是小橋、流水、老家具,讓人仿佛置身于詩意的田園。院子旁邊的閱讀吧內,幾個村民正在翻閱著近幾天的報紙。王重英是閱讀吧的常客,她對農業科技類的書籍情有獨鐘,一有空閑時間,她都會來這里看書。
“雖然現在手機上也可以學習很多的知識,但是我還是喜歡來讀書吧看看書,這里非常安靜,環境又好,既放松了心情,又學習了一些新的知識,可謂是兩全其美。”王重英說。
據了解,為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白河縣已打造像蔓時光閱讀吧這樣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38個,文圖“兩館”達到國家一級館標準,綠松石博物館、縣旅游服務中心先后建成并對外服務,打磨推出《水色白河》風情歌舞劇,石坎梯田修造技藝、“三點水”制作工坊分別納入省級非遺和非遺工坊名錄,城關鎮、茅坪鎮創建為陜西省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示范鎮,2024年該縣成功進入陜西省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示范縣行列。
如今,在白河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如同一縷溫暖的陽光,溫暖著群眾的心田。放眼未來,該縣將繼續加大文共體建設力度,持續完善城鄉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機制,厚植“秦楚邊城,水色白河”底蘊,切實提高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為推動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