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儲茂銀 梁禹會
今年以來,紫陽縣突出問題導向、聚焦群眾所需,圍繞“五同”工作機制,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用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暖了民心、聚了人心。
群眾困難有需求 創新方法來解決
“以前這里路面都是臟水,群眾反映挺大的。我們的院墻也年久失修,有安全問題。現在都給我們修好了,所以我要代表樓上所有的居民表示感謝!”
6月20日,站在改造一新的居民樓下,紫陽縣城關鎮會仙橋社區老蠶桑站家屬樓片區居民周正華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激動地說。
今年6月初,困擾該片區15戶居民的圍墻安全隱患和污水管網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轄區居民再也不用為出行安全和污水外溢發愁了。
“這是我們應該做的。”會仙橋社區黨總支部書記翁同意說,“這一塊維修如果全部讓老百姓出錢,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最后由群眾籌集一部分資金,縣住建局再拿出一部分錢,資金解決了,再找好工程隊盡快施工,就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而在過去,像這樣涉及多個部門管理、資金支出較大的問題,往往要經過多方協商、征集意見、討論方案、整合資金,才能開始實施解決。一個流程下來,快則兩三個月,慢則半年多。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隨著城市社區規模不斷擴大、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紫陽縣城常住人口已達5萬人,一些關乎群眾幸福感的急難愁盼問題待解。紫陽縣推行組織同建、陣地同管、要事同辦、環境同治、效果同評的“五同”工作機制,從解決老百姓最怨、最難、最愁的事入手,切實為老百姓辦實事、解難題。周正華等15戶居民所反映的問題能在短短一周內徹底解決,正得益于該機制的推行。
帶著任務進社區 結合需求抓共建
“我家門口的步行梯比我的屋門檻高,一下雨雨水就倒灌進來了,最近雨水多,弄得一屋的水,怎么辦呀?”
今年5月初,在紫陽縣城關鎮西關社區黨支部開展的征集百姓“微心愿”活動中,石梁子巷道居民陳順向社區反映了這個問題。
隨后,西關社區立即跟縣住建局進行了溝通,借老舊小區改造的機會,把他家門前步梯進行了改建。從反映到解決,僅僅用了6天時間,讓這個困擾陳順多年的問題不復存在。
作為共建單位之一,紫陽縣住建局精準研判環城路社區、西關社區等提供的“需求清單”“共享清單”,18項社區“需求清單”已明確相關措施,一個個群眾反映的問題正在穩步推進。
“我們將進一步聚焦組織同建清單目標,持續落實好‘鎮吹哨、部門報到’‘社區吹哨、黨員報到’工作機制,全力推進鎮、社區‘需求清單’‘共享清單’中的確定事項,積極參加城市社區‘大總支’聯席會議,助力全縣上下形成共商、共謀、共建的社區治理格局。”紫陽縣住建局負責人覃承軍說。
像紫陽縣住建局一樣,目前紫陽縣民政、市管等114個共建單位積極響應,先后到社區報到并簽訂共駐共建協議,確定社區共建建設項目,形成了“一呼百應”的共建共治新格局。
“目前,這114個共建單位中,已有51個單位與6個社區精準對接項目清單40個,29個單位先后到社區開展活動35場次,500余名機關黨員干部到社區領取崗位、進網格開展服務,累計收集居民‘微心愿’240個,幫辦‘微實事’180余件。”紫陽縣委基層辦主任徐申全說。
建立城市社區“大黨委” 聚力推進基層治理
不久前,紫陽縣城關鎮環城路社區召開了一場“大總支”聯席會議,會議召集了轄區的共駐共建單位負責人,研判、落實收集的各類問題。
“群眾點單、社區派單、單位接單。接單以后,各相關共駐共建單位必須在時限之內把這些群眾反映的問題解決,避免工作中相互‘踢皮球’。”環城路社區黨總支部書記殷守政說。
在踐行“五同”工作機制過程中,紫陽縣還成立了縣委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領導小組,組建出城關鎮城市社區“大黨委”,下設6個社區“大總支”、13個黨支部、32個黨小組,選配111名黨員中心戶,形成了縣、鎮、社區、小區、樓棟五級組織聯動體系,構建起上下貫通的組織鏈,匯聚了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強大合力。
“今年以來,城關鎮共召開‘大總支’聯席會議8次,收集、研判重點問題40余個,已解決15個,目前還有25個正在處理中。”城關鎮宣傳統戰委員鄭學坤說。
以“大總支”聯席會議為抓手,各共駐共建單位帶著任務進社區、結合需求抓共建,結合自身職能職責和資源優勢,積極為社區排憂解難。今年還深入開展了“城市是我家、幸福靠大家”主題活動,聚焦環境衛生整治、背街小巷改造、防洪排污、管道維修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積極實施社區共建項目、興辦社區民生實事,一些社區多年想解決但又解決不了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截至目前,已完成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重點任務25項,占年度任務總量49項的一半。
“‘五同’工作機制為我們創新城市基層治理明確了方向和路徑,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基本實現問題發現在網格、矛盾化解在網格、服務群眾在網格、責任落實在網格,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正在不斷提高。”紫陽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袁明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