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汪金波 張彬 宋孝波
初夏時節的漢濱區,遠山含黛,溪水潺潺。人還是這些人,山還是那片山,但生活和環境卻已大不同。
從原來的村道兩旁雜草叢生,農戶柴草亂堆、家禽散養,污水亂排放,公共區域無人管理到車在路上走、人在畫中游,到干凈整齊、各具特色的農家小院,到頗具規模的詩意田園鄉村和文明淳樸的民俗鄉風,漢濱區正奮力譜寫新時代的“山鄉巨變”。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近年來,漢濱區以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廁所革命”、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治等為重點,統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城鄉面貌由往昔的“臟亂差”變為如今的“整潔美”,人居環境顯著改善,鄉村“顏值”不斷升級。
5月18日,大竹園鎮糧茶村,一家人在干凈整潔的院子里休息。周濬 攝
精心實施“微改造”,讓鄉村“美”起來
從過去交通封閉、經濟落后的小山村,到如今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示范村——大竹園鎮糧茶村的美,讓人流連忘返。
5月17日,走進大竹園鎮糧茶村,只見滿山翠綠、茶樹成片、樓房林立,如織的游客在茶園內打卡。
“沿蒿坪河兩岸茶園點綴栽植櫻花、脆紅李等花果樹木,形成四季有景、三季有果的靚麗風景線。”糧茶村黨支部書記張成立說。
“環境好了,心情也好了,生活不比城里差。”感受著村里環境的變化,村民贊不絕口。
如今的糧茶村,雜草叢生、垃圾成堆的現象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村莊面貌煥然一新,騰出來的空地已進行綠化或修建健身場所,村民生活幸福感明顯提升。
3月18日,大竹園鎮糧茶村,群眾在配套設施完善的集鎮游玩。周濬 攝
“以前村里環境不好,廁所內蚊蟲亂飛,臭氣熏天。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后,旱廁變水沖式廁所,游客增加不少。”看到現在的變化,扶亞軍高興地說。
扶亞軍是大竹園鎮糧茶村的一位村民,依托著自然稟賦和優美的環境興辦起了農家樂。“今年我們將增加菜品種類和樣式,吸引更多的游客來做客。”對于未來的發展,扶亞軍信心十足。
環境要美,垃圾治理是關鍵。在糧茶村,家家戶戶門前放著一紅一綠兩個小垃圾桶。
“綠色是可回收垃圾,紅色是不可回收垃圾。”村里的保潔員介紹,垃圾經村民分類,再收集轉運處理,現在村莊到處干凈整潔,村民生活習慣越來越好。
糧茶村的美好變化只是漢濱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漢濱區高度重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該區以“掃干凈、擺整齊、改旱廁、清污淤”為目標,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聚焦“八清一改”、農房殘垣斷壁拆除清理、農村廁所革命、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村莊清潔行動、村容村貌提升等人居環境整治重點任務,全面整合各項農村環境治理政策和項目資金,以“干部帶頭、黨員示范、群眾參與”為抓手,以“區級統籌協調、鎮村專班推進”為舉措,實行人居環境整治長效機制,實施常態化督導檢查和“周調度”工作措施,通過整合“四支隊伍”、黨員干部、村民代表、公益崗等力量,迅速掀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專項提升活動新高潮。
“改掉不好習慣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原來各家門口的雜物隨意堆放,生活垃圾出門就倒。如今能取得這么好成績很不容易,我們還要繼續保持。”說起變化,大竹園鎮黨委書記康健深感不易。
為確保整治取得長效,漢濱區在工作中注重人性化,堅持用鄉村手法建設鄉村,注重鄉情、鄉風、鄉愁和鄉土氣息的挖掘和傳承,主動與群眾溝通,逐戶宣傳發動,精心實施“微改造”,防止千村一面,實施差異發展,將全區333個行政村(社區)分為“整治村、提升村、示范村”三類來打造,每個鎮每年至少打造2個美麗示范村、3個提升村、4個治理村,分期分批整治提升。
壩河鎮省道一角
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讓鄉村“活”起來
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農民群眾不僅是受益者,更是參與者、建設者、監督者。
“以前村民們沒有打掃房前屋后的習慣,自從有了評比機制,大家都爭先恐后地打掃衛生,家家門前干凈整齊,生怕落在后面讓別人笑話。”5月17日一大早,被評為人居環境整治“環境優美戶”的葉坪鎮中心社區村民葉家穩從自家屋內開始打掃、整理至院外。原來,葉坪鎮通過組織各村(社區)開展人居環境整治評比,鎮村干部上門實地查看,將農戶評比為“環境優美戶”“繼續保持戶”“還需努力戶”等,以此來褒揚先進、鞭策后進。
為解決好“干部干、群眾看”的問題,漢濱區以“主題黨日”“志愿服務活動”等為抓手,發動村干部、志愿者、黨員群眾共同參與環境衛生整治,以網格化管理為基礎,明確責任主體和責任范圍,對重點區域、重點部位進行全方位清理,做到整治一處、提升一片。通過走訪、集中宣傳等多種方式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引導廣大群眾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破除衛生陳規陋習,不斷提高群眾自覺愛護環境衛生意識,共同營造環境整治、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讓村民漸漸從“看戲”變為“唱戲”。
“看到別人垃圾入桶,自己亂扔垃圾、亂吐痰就會感到很不文明,不自覺地就自己改變了這些不良習慣。”壩河鎮斑竹園社區居民嚴雙英感慨。“一個個垃圾桶放置后,無聲地約束了大家的行為,引導大家自覺把垃圾丟到桶里,現在地上菜葉、塑料袋、紙屑有人主動撿了。” 亂扔垃圾的人少了,說臟話的人少了,在斑竹園社區,植樹種花的人多了,歡聲笑語多了,村民們相互監督誰比誰家更文明。
人居環境整治不僅營造了清潔、整齊、優美的居住環境,更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個村民的生活習慣,有效地提升了群眾的文明程度。
“通過整治,全區的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群眾對人居環境整治的自覺性也提高了,已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機制。”區鄉村振興局局長王小龍介紹。工作中,漢濱區將村莊環境衛生納入村規民約,實行“月考核季點評”和“明查暗訪”,依據月檢查評分情況,頒發“紅黃旗”,獎優罰劣,每月對長效機制管理規范和創建提升顯著的鎮,村授予流動紅旗;對衛生整治較差鎮,村授予流動黃旗。同時還開展觀摩點評、交叉互評,實現“比學趕幫超”,村村亮出“成績單”,個個觀摩“取真經”,既“比”出了差距壓力,也得到了經驗啟迪。
干凈整潔的農家小院
好環境帶來好日子,讓村民“富”起來
5月18日,漫步在享有“中國十大最美小鎮”美譽的流水鎮,一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山水畫卷徐徐展開。鎮內,街明道凈,棟棟仿古新樓鱗次櫛比,繞鎮而過的漢江清澈見底,在緊鄰集鎮的窯頭村,村民院落整潔有序,花香宜人,步道連接家家戶戶,已全部實現了垃圾歸點、禽畜歸圈、污水歸池。
生態優勢帶來了產業興旺,美麗環境創造了美麗經濟。“本來生意就好,人居環境整治后,生意更是比以前還火爆,今年正月過后一直沒閑過,一到周末就有安康、紫陽、西安的游客來玩。”流水鎮窯頭村紅太陽農家樂經營戶單東文一邊忙著招呼客人一邊介紹。“鎮上在整治人居環境同時,還專門給我們這些想開農家樂的群眾培訓魚宴烹飪技術,真的太及時了。”
“像單東文這樣因為家鄉變‘景區’找到致富路子的群眾在漢濱區有3000多戶,像窯頭村這樣的美麗鄉村有167個,山村的‘美麗’元素正轉換為產業優勢,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漢濱區政府黨組成員、鄉村振興局局長王小龍說。
要“面子”,更要“里子”;要顏值,更要氣質。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除了最基礎的美化綠化措施,漢濱區還根據各鎮的資源與文化,因地制宜,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鄉村氣質。“夢里水鄉 畫里瀛湖”“最美小鎮 天下流水”“茶旅龍頭 康養雙龍”“溪谷畫廊 生態茨溝”……這些曾經藏在深山溝中一個個小鄉村,如今成了城里游客爭相打卡的“網紅地”。
5月17日,游客在漢濱區大竹園鎮糧茶村游玩打卡
農村人居環境越來越好,回鄉創業、就近創業的村民也多了。縣河鎮白埡村原在外創業成功人士王鵬看到家鄉在人居環境整治后的新變化,放棄了在北京創辦的三所幼兒園和一家有機蔬菜公司,回到家鄉流轉土地種植香椿,讓108戶群眾通過流轉土地收租金、125人就地就業保增收;石梯鎮雙聯村養蠶大戶周青鋒,原在北京創業有成,回家過年時看到干凈整潔的家鄉面貌,毅然返回老家發展蠶桑產業。目前,常年帶動閑余勞動力30余人,通過開展重點區域、重點地段亮化綠化、栽桑養殖等,打造了一個“村容優美、生態秀美、庭院凈美、生活甜美、社會和美”的美麗新雙聯;在大河鎮大河集鎮,由于原來農貿市場緊貼公路,既雜亂又不安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開展后,該鎮新建了3000余平方米的大型農貿市場,現如今市場內40多家農產品店一溜排開,規格一致的牌匾、品種繁多的產品、南來北往的客商,熱銷的場面不僅讓開店的老板們樂開懷,更讓鎮領導田吉喜上眉梢:“才開始修鋼架廠房時,就有很多人打電話或找上門要租房,那個搶手勁可是我們沒想到的。我們要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好機會,把市場做大做強,讓更多的群眾致富奔小康!”
村在景中,人在畫中。人居環境整治提高了漢濱區農村群眾素質,引導了健康生活,促進了鄉風文明,繪就了更加秀美、靚麗的山水田園風光,實現了“外在美”向“內在美”、“一時美”向“一直美”的轉變。一幅“村美、業興、民富”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徐徐展開,正在成為令人神往的“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