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胡智賢 通訊員 李坤
時下,走進位于漢濱區建民街道西山村安康市西山富勤現代農業園區,濃濃的果蔬香撲面而來,綠油油的羽葉甘藍如絨毯般鋪在地上,一座座白色大棚里,紫的茄子、紅的圣女果、綠的黃瓜枝蔓間高掛,紅嘟嘟的油桃藏匿枝葉間,一陣陣微風吹過,若隱若現,甚是誘人,亟待采摘、品嘗!
近年來,該街道以“產城融合,樞紐建民”為目標,結合區域特色,發揮資源優勢,突出特色產業,推動農旅融合,實現農業農村農民共同進步、生產生活生態和諧共融、田園家園樂園全民共享,打造鄉村振興農旅融合產業園區,讓轄區居民群眾真正享受到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
52歲的李本重家住西山村3組,自園區建成以來,他便端上了“鐵飯碗”,有了穩定的收入。“只要不是大的自然災害,天晴下雨都有活揍,平均一個月能拿上3500塊錢。我這是越老越中用了。”正在園區侍弄辣椒苗的李本重,黝黑的臉上蕩漾著幸福的微笑。
西山村位于建民街道西北方,距離城區僅20分鐘車程,交通十分便利,村里已經形成了600余畝的大棚、露天蔬果種植,生豬養殖和玉米小麥大豆基地化種植,產業路相互通聯,具備發展鄉村生態采摘觀光游的先天條件和基本條件。
“下一步,打算將種植養殖基地與村西頭的朱家溝水庫打造成環線,形成集采摘、觀光、餐飲、垂釣、露營、住宿為一體的多元化產業園區。”西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仕猛介紹說,在通過園區以點帶面推動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同時,村部將探索企業與民眾利益聯結新模式,依托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以示范園帶動農戶投資興業,加快農戶致富步伐。
像上述模式,已經發生在建民街道月河農旅融合發展片區。該片區集結忠誠村、月河新村、中心村、新勝村、青春村和八樹梁村6個村的優勢資源,以支部聯建,產業聯盟,資源聯享為紐帶,優化產業組織形式,優化資源配置方式,搭建基層黨組織互動共融、協同發展的互促共進平臺,大力發展蔬菜、林果、花卉和養殖等產業,拉近了聯建支部之間的距離,形成抱團發展、優勢互補的良好發展氛圍。
據建民街道辦事處組織委員胡雪麗介紹,各村傳統種、養、加工各具特色,這種產業聯盟有利于各村立足區域資源稟賦和文化特色,因地制宜,突出主業,特色發展,形成“一村一品”。如今,該片區已建成標準化設施蔬菜園區6處,修建連片產業觀光路3公里,構建成便捷美麗的150分鐘采摘觀光旅游環線。
安康市欣榮現代農業園區地處八樹梁村,距離安康市中心城區8公里,東鄰忠誠天瑞源園區,南接漢濱青春櫻桃產業園區。園區規劃面積730畝,其中標準化茶園555畝。目前,已建成茶旅融合休閑體驗中心1處,茶葉清潔加工廠1個,輻射帶動周邊農戶茶葉種植500畝。
該園區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三位一體的模式,以政府扶持、企業主導、市場運作、農戶參與為經營原則,以“陜茶一號”茶葉種植、加工、銷售為主,以車厘子、青李特色農業種植和林下散養雞為輔,旨在建成集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于一體的綜合性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走茶旅融合發展之路。
當前,園區櫻桃采摘剛結束,黃桃、車厘子、青李也將陸續進入采摘期,園區負責人魯信榮正盤算著要把農家樂辦起來,讓游客既能體驗采摘樂趣,還能品味地道的農家美食。魯信榮是個實實在在的實干家,交談中得知,他對下一步的規劃目標甚為清晰,“我要卯定農旅融合、休閑觀光、節假日度假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力爭2025年底,打造成一個集茶葉種植、旅游觀光、生態民宿、養生度假為一體的茶文化生態旅游現代園區,用園區風景線引爆鄉村游經濟,帶動更多的鄉親們就業,一起增收致富。”
位于瀛湖干道旁的新勝村,距離中心城區僅10分鐘車程。前些年,該村村民以蔬菜種植、畜牧養殖及外出務工為主要收入來源,隨著農旅融合之風吹過,蔬果種植采摘熱、農家樂餐飲經營熱逐漸興起,成為該村的特色產業。
“全村已發展農家樂5家,李光桃、圣女果、火龍果等采摘園2個,當前推出的桃樹認領共享經濟模式深受大家歡迎?蛻艨梢酝ㄟ^一定費用認領一年果樹收益權,參與桃樹的管護、施肥、疏果等,果品由農場保底收購。”新勝村黨支部書記武杰說,節假日期間,農家樂、民宿和采摘園生意異;鸨皝碛^光旅游的游客絡繹不絕,后期將在游客接待引流上做文章,將各大產業發展鑲嵌在村集體經濟上,帶動全村村民共同增收致富。
先后被評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基地”“全國富硒產業重點企業”“陜西省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陜西省質量服務信譽AAA級單位”“陜西省農技協科技小院”的天瑞塬現代生態產業園位于忠誠村,經過11年的發展,園區已形成三色堇長廊、玻璃溫室、新品種示范區、果蔬采摘區等區域,成為觀光旅游采摘的網紅打開地。走進園區可以參觀水培、無土栽培技術,采摘各色奇花異果,還有500余種的多肉供觀賞購買。每到花期,園中花香四溢,一片勃勃生機;每到收獲季,各色蔬果枝頭高掛,沉甸甸沁人心脾。
該園區堅持以“農戶為主體,企業抓兩頭、合作社搞服務”,實行統一規劃布局,統一土地流轉,統一建設基礎設施,統一安裝大棚,農戶反租倒包,分戶經營,統一品牌銷售,通過“三優先三免費”(脫貧戶優先土地流轉、優先承包直營店、優先安排務工用工、免費提供蔬菜種苗、免費提供大棚、免費技術培訓指導)等多種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農民增收、合作社壯大、企業盈利的“三贏”效果。
做好“農旅融合”文章,“產業”是根基,“旅游”是招牌,“特色”是關鍵。近年來,該街道辦按照川道抓蔬菜、兩山建林果、園區促帶動的思路,共培育新型經營主體25個,創建省級航母型園區2個,區級農業園區18個,家庭農場5個。
“下一步,我辦將繼續依托月河口地處城市近郊、交通便利和天瑞塬農耕文化、果蔬采摘、研學培訓和紅蓮蘭花基地等資源優勢,實施月河片區農旅綜合開發,加強包裝、策劃、宣傳,精心編制規劃,以富硒茶飲、醫養結合、健康養生為發展方向,通過市場動作、項目爭取、招商引資等方式建設服務設施,年內建成標準化民宿2處,通過品農家菜肴、賞田園風景,提高旅游業收入,推動農旅融合發展。”漢濱區建民街道辦事處黨工委書記馬金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