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周健
又是人間四月天,曾經籠罩在人們心頭的霧霾,已然被春風吹散。一次次的踏春之行,看到了繁花似錦,也感受到了歲月如歌。“陽康”過后的重振和激動,悄然地寫在人們臉上。
時光倒回三年前,也是在這個春意盎然的季節里,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平利縣老縣鎮衛生院,在了解基層衛生防疫、醫療保障工作后,作出了加快補齊公共衛生服務短板,加強農村、社區等基層疫情防控能力建設,把各項防控措施常態化的重要指示。三年來,全市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健全公共衛生應急體系,補齊公共衛生服務短板,交出了一份醫療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答卷。
打贏疫情防控總體戰阻擊戰,守牢群眾健康底線
三年來,全市衛生健康系統按照“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總要求,健全完善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因時因勢調整優化防控政策,落實落細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全面打好“控、防、救、治”組合拳,取得了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積極成果。
防控策略調整后,全市衛生健康系統快速處置局部輸入疫情和涉疫事件,全力以赴“保健康、防重癥”,平穩渡過疫情流行期,實現了應急常態化向“乙類乙管”常態化過渡轉段階段的重大決定性勝利。
疫情防控期間,我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應急管理,嚴格落實國家完善“1+10+N”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全力落實省、市、縣、鎮、村“五級書記”抓防控,落實市級領導包縣、縣級領導包鎮、鎮級領導包村的“三級包保”責任,推動各項防控工作落實落細。抓實統籌調度、應急處置、重癥資源儲備、藥品保供、醫療救治等工作,確保安全渡過感染高峰期。
三年來,全市94個交通卡口共排查人員944.77萬人次、分類隔離轉運6.55萬人次;排查數據超170萬條;組建三公流調隊伍1841人,儲備隔離房間18529間,開展核酸檢測2521.07萬人次,累計接種新冠病毒疫苗569萬劑次,快速有效處置涉疫事件140多起,最大程度保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打破基層衛生服務“瓶頸”,織牢群眾健康“防護網”
“老伴兒,剛才社區王書記打電話說,咱們上次反映的在社區建立健康驛站的事有結果嘍!”紫陽縣高橋鎮桂花樹社區群眾李天富80多歲了,妻子跟自己一樣都是高血壓患者,為了方便,兒子給買了電子血壓計,可是他們不會用,要量血壓還得到鎮衛生院。社區居民健康驛站的投用,方便了他們去社區看病。
三年來,我市著力打破基層衛生服務“瓶頸”,推動6家國家“千縣工程”能力提升項目建設,啟動了17個縣域醫療服務副中心建設;全市1376個易地搬遷安置點實現基本醫療和公衛服務“全覆蓋”,171個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167個村衛生室全部達到規范要求。紫陽、白河等縣投資近億元,實現村衛生室整縣公房化;創建老年友善醫療機構171家,全市每千人口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達2.75個,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得到相應的醫療衛生服務。
醫療衛生事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我市采取“市招縣聘鎮用”方式,帶編招錄醫學專科畢業生1000多人。采取免費定向培養的方式,解決鄉村醫生總量不足問題。目前,寧陜、石泉、嵐皋等五縣區累計招生定向委培90人,已有5人畢業上崗。落實“兩個允許”政策,實現鄉鎮衛生院人員平均工資從6.9萬元提高到7.9萬元,村醫“三項補助”每年不低于3到4萬元,每名村醫每年還能享受到1000到3000元不等的養老保險補助,解決了基層衛生人才“招不來、留不住”的難題。
為提升基層衛生健康服務質效,我市依托區域診療中心和市級三甲醫院遠程會診系統、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救治轉診系統,實現市、縣、鎮所有公立醫療機構遠程醫療全覆蓋和近70%的村衛生室接入遠程醫療平臺,全方位織密織牢群眾健康“防護網”。
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切實增進人民健康福祉
牢記囑托、感恩奮進。近年來,我市堅持以新時代黨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為指導,在增進人民健康福祉上持續用力,著力構建完善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推動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
筑牢醫療網絡體系,夯實健康服務基礎。緊扣“十四五”規劃和發展目標,持續做強市級醫院“龍頭”、夯實縣級醫院“樞紐”、織牢基層機構“網底”,鼓勵民營機構“補充”,加快建立覆蓋城鄉的市縣鎮村四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目前,全市醫療衛生機構2788家,其中“三甲”醫院2家、“三乙”醫院2家、“二甲”綜合醫院和中醫院20家,161個鎮衛生院和1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省定基本標準,2081家村衛生室達到標準化建設。
構建分級診療體系,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扎實推進城市醫療集團、縣域醫療共同體、跨區域專科聯盟、遠程醫療協作網、家庭簽約醫生等醫療服務模式,有力提升醫療服務效能。全市26.18萬戶81.2萬名鄉村振興監測對象、2.83萬名大病患者實現醫療有保障目標。
建強支撐保障體系,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實施“十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實行雙培養、雙帶頭機制,24588名衛生人才忠誠守護人民健康。實施衛生健康守護工程,組織實施建設項目44個,完成投資7.86億元。組建29個市級醫療質控中心,實現胸痛、卒中、創傷“三大中心”縣域全覆蓋。
優化運營管理體系,推動公立醫院改革。健全完善領導機制,落實公立醫院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修訂完善“兩個議事規則”,組織27家公立醫院和6家非公立醫院完成章程制定,在5家市、縣級醫院探索試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全面推進公立醫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和編制備案管理,有效激發醫護人員積極性。優化規范用藥結構,實現市縣鎮(村)基本藥物配備率分別達到51.9%、67.3%、81.1%。
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推動傳承創新發展。制定中醫藥發展規劃,出臺配套保障措施,完成市中醫院國家傳承創新工程,實施秦巴醫藥重點產業鏈項目,目前年產量超過18萬噸,實現產值66.5億元。同時,在中醫診療上下功夫,讓群眾享受中醫藥帶來的好處。目前,全市有中醫醫療機構139個,14家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均設立中醫科,鎮衛生院實現國醫館全覆蓋,74.9%的村衛生室可運用中西兩法防病治病。
三年來,我市主要健康指標穩步提升,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2019年的76.09歲提高到2021年的78.43歲,城鄉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從2019年的7.8%提升到2021年的1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