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在“鎏金銅蠶”出土地與挖出并捐獻銅蠶的譚福全的家人親切交談。
采風團一行在蠶桑大村石泉縣池河鎮明星村農旅融合示范區“滄海桑田”合影留念。
文/圖 楊子菲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落實“三個年”活動要求,3月16日至20日,陜西省作家協會組織開展了“禮贊二十大·抒寫新時代山鄉巨變”主題采風調研活動,深入鄉村一線,實地了解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抒寫新時代山鄉巨變。
省作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齊雅麗,著名作家、省作協主席賈平凹帶領主席團成員、著名作家、評論家及省作協機關干部,先后深入石泉縣與紫陽縣,深入了解鄉村振興、生態保護、產業發展等成果,多維度、多角度感受“新時代山鄉巨變”。
3月17日上午,采風團一行來到石泉縣云霧山鬼谷嶺。了解到石泉縣在保護鬼谷嶺生態的同時,通過定期開展學術交流研討、舉行鬼谷子文化節等措施,推動石泉縣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如今,鬼谷子文化已逐漸成為石泉縣旅游產業的一張名片。大家們來到鬼谷嶺,恰逢秦嶺落雪,走進云霧山深處,面對雄奇秀美的原始自然風光和鬼谷子的智慧文化,著名作家、省作協副主席王海說道:“我想要多捕捉一些細節,計劃創作一個歷史題材作品。”
當日下午,采風團一行來到本草溪谷中醫藥旅游康養基地。基地依托秦巴山地的自然生態和人文背景,種植有千畝名貴中藥材,是集種植、觀光及科普研學于一體的農業綜合體,被認定為陜西省第一批“定制藥園”、省級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中草藥種植地,作家陳倉一眼就認出連翹和五味子等藥材,他指著地里的藥材親切地說道:“連翹和五味子都是我曾經挖了賣錢交學費的,小時候每到交學費,我就上山采藥材去賣,以后我會再次把這些經歷寫進書里。”
離開藥材基地,采風團來到饒峰驛站。饒峰驛站通過對山林、水系、村莊、道路等進行全方位治理提升,實現鞏固饒峰河清潔流域成果與旅游增收協調發展。大家走進驛站,了解整個驛站項目的規劃與建設情況。著名作家、省作協副主席閻安邊看邊在采訪記錄本上邊問邊記,奮筆疾書。
來到古堰工業園區,大家詳細了解當地產業發展情況,深入生產車間,參觀各類食品的生產包裝過程,切身感受網絡時代如何利用好互聯網帶動經濟增長,提高當地村民收入。大家與企業工人們就預制菜產業未來的發展情況進行了探討交流。著名作家、省作協副主席梁向陽說,需要靜心沉淀打磨,用手中的筆,把新時代的石泉描繪出來。
3月18日上午,大家來到金蠶小鎮,了解石泉的另一張文化名片——蠶桑文化。金蠶小鎮以“鎏金銅蠶·絲路之源”為總體定位,以傳統蠶桑優勢資源為基礎,打造出蠶桑生物健康與休閑旅游的特色產業品牌。走進金蠶博物館,大家感受了當地源遠流長的蠶桑文化,觸摸蠶桑制品,了解蠶絲制作工藝,領略古老的桑蠶文化氛圍。
金蠶含韻吐芳華。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的國家一級文物“鎏金銅蠶”,見證了2000多年前先輩開辟絲綢之路的歷史。來到“鎏金銅蠶”的出土地,大家被挖出“鎏金銅蠶”的老農譚福全拒絕文物販子高價回收,借路費捐銅蠶的故事所感動。著名作家賈平凹握著譚福全遺孀的手,親切地與其交談,詢問家庭生活情況。
隨后采風團來到西北第一蠶桑大村——明星村農旅融合示范區“桑海滄田”,漫山遍野的桑樹、油菜花形成了獨特的美麗景觀。走進村落,大家深入村民家中,感受他們的生活狀態,詢問村民們產業經營情況。
3月18日下午,采風團兵分兩路,一路來到后柳鎮,先后到后柳水鄉、雁山瀑布、中壩作坊小鎮調研。后柳鎮依托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美的山水資源,將發展綠色生態旅游產業作為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中壩作坊小鎮有豆腐、麻花、茶葉、鼓氣饃、古法榨油、芝麻糖、踏糍粑、扎染、活字印刷等不同業態的“非遺”手工作坊。在編草鞋的鋪子里,得知草鞋老師傅也是退伍軍人,作家鐘法權與老師傅交談起當兵的經歷。70多歲的老人打起草鞋來一點不含糊,粗糙的雙手展現了勞動與傳承之美,作家鐘法權與老人深入探討草鞋的成本與價格等問題。
另一路送文學進石泉,著名作家、省作協副主席方英文和朱鴻,為石泉縣文學愛好者進行精彩的文學授課,反響熱烈。
3月19日下午,采風團一行來到紫陽縣高橋鎮采風調研。小鎮被兩條小河環繞,走過高橋鎮的街道,秀美中又透出濃濃的煙火氣。穿過幾道街巷,東、西兩條河上分別建造一座清朝乾隆年間的木質廊橋,兩橋至今保存完好。從橋上走過,小鎮的歷史感隨穿橋而過的清風徐徐而來。紫陽是著名作家李春平的故鄉,回到這里,他倍感親切,看著廊橋下的潺潺流水,他說:“一個城市有了一江水,馬上就有了靈氣。”作家高鴻撰寫《時代答卷:紫陽蝶變紀事》,期間曾多次深入紫陽各鄉鎮采訪調研,再次來到紫陽,他說:“這里就像我的第二故鄉,往日采訪的場景又浮現在我的腦海。”
隨后,大家來到高橋鎮裴壩村,望見勾連起伏的茶園,阡陌縱橫的茶田,四周散布著黛瓦白墻的民居。大家走進山中茶園,了解當地茶葉種植的規模和發展情況,采茶與制茶的工序,背起竹簍,體驗了一番采茶炒茶的辛苦。在茶園中,評論家韓魯華采茶時回憶起曾經采棉花的情景,感慨道,采茶葉比采棉花更難。
采茶過后,大家一同走進山腰處一村民家,在院子里,可以看到有著近千年歷史的鐵堅杉樹高高矗立在山腰,樹枝間分布著多個鳥巢,蒼鷺們起起落落,抖動著美麗的羽毛,銜來長短不一的草木搭建愛巢。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工程推進,鄉村生態環境不斷改善,蒼鷺也逐漸增多。知名作家王曉云說:“鄉村不論在環境上還是精神上,已經發生了太多的變化,作家要投入到時代的滾滾熱浪中。”
3月20日上午,采風團來到紫陽縣毛壩鎮染溝村,走進染溝村艾草產業工廠。工人們正在有條不紊地生產各類艾草產品,大家了解到公司采取“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產業模式,產業得到發展的同時,當地農民的收入也不斷提高。染溝村是省作協脫貧攻堅對口幫扶村,近年來,省作協通過“志智雙扶”讓群眾生活脫貧的同時也能實現文化脫貧。隨后,大家在毛壩鎮鄉賢館,了解到鄉賢們參與鄉村振興的故事,深受感觸。著名作家朱鴻在毛壩鎮動情地說:“這幾天的采風調研,讓我看到了鄉村振興的成果,也深刻意識到,政府和人民都想盡辦法脫貧致富,現在的鄉村早已不同往日。”作家趙韋深切地感慨道:“這次我感觸最深的是現在的鄉村比以前干凈許多,這說明現代化農村不但物質生活更好,精神文明建設也有不小的成就。”
中午,天氣逐漸由陰轉晴,陽光從云層穿出。“茶山處處好春光,春光催人采茶忙,忙忙采采忙忙,百鳥伴我唱茶歌喲喂,山風為我送茶香,追風趕月迎太陽……”一首采茶歌在農家小路響起。
伴隨著悠揚的小調,此次采風調研活動也告一段落,引領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抓住機遇,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和強烈的使命擔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向人民、向時代、向歷史交上優秀的文學答卷,持續攀登文學高峰的責任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