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曉斌 秦小娟 趙良山
“還好,現在看病方便了,不然到縣城要一兩個小時,真的太麻煩了。”近日,談起鎮里醫療條件的變化,漢陰縣漩渦鎮金星村90歲老人吳新文感嘆不已。
前段時間,吳新文突發腹痛,家人忙將她送往鎮衛生院,被診斷為腸梗阻。漩渦鎮中心衛生院醫生見患者年齡大,病情復雜,便通過醫共體遠程會診中心聯系縣人民醫院外一科專家張偉,通過會診大家一致建議保守治療,20余天后患者得以康復。
“以前遇到這種情況,只能送到縣里面的醫院,現在不用來回奔波。”吳新文的家人說。漩渦鎮金星村位置偏遠,村民看大病要花兩三個小時去縣城。如今,鎮里就醫環境大大改善,她們再也不用多跑路了。
新一輪醫改以來,漢陰縣大力推行“1522”縣域醫共體改革模式,即健全一個體系,深化五項機制,實行醫保基金總額預付、公衛資金“兩打包”,推動部門、醫防“兩協同”,推動縣域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
握成一個拳頭發力更大
長期以來,鎮衛生院門可羅雀,經濟條件好的病人跑縣城、去省市,縣級以上醫院人滿為患。病人跑了,優秀醫生也向縣以上醫院涌入,導致鎮級衛生院業務更少、醫療技術力量更弱。
前年,該縣推動醫共體轉型升級,整合3所縣級公立醫院、疾控中心及14所鄉鎮衛生院,建立縣域醫療健康共同體總院。即在縣人民醫院加掛“漢陰縣縣域醫療健康共同體總院”牌子,各鎮衛生院加掛“分院”牌子,由縣人民醫院牽頭組建總院,縣中醫醫院、縣婦幼保健院以及縣疾控中心根據功能定位加入總院。
全縣建立一個總院,猶如把分散的手指頭握成拳頭,讓有限資源高度集約節約化,讓縣級醫療機構各專其長,避免盲目擴張,由競爭關系變為協作關系,鎮衛生院根據功能定位實行差異化發展。
縣上充分賦予總院人、財、物管理權限,由總院牽頭在全縣建立心電、影像、病理、檢驗、遠程醫療五大中心,均衡資源布局,避免重復建設,提高醫療資源使用率。
在新冠病毒感染救治面前,縣總院充分發揮統籌作用,根據各單位需求,集中采購50余萬元相關藥品,緩解了各鎮醫院的燃眉之急。縣總院還從縣級成員單位抽調專家成立醫療救治指導組,實行按區域分片包抓,通過技術培訓、巡回指導、駐派坐診等方式,有效保障了醫療救治工作順利進行。
五項機制讓群眾看病不出鎮
鎮村是健康服務的關口前沿和主陣地。做強鎮級,讓群眾在家門口看得好病是健康服務的關鍵所在。
漢陰縣創新推行“五項機制”,即在醫共體內建立“需求對接、人才下沉、技術貫通、信息共享、目標考核”五項機制,全力構建“縣級轉得出,基層接得住,小病就近治,大病到縣級”的有序就醫格局。
在需求對接機制和人才下沉機制下,澗池鎮中心衛生院根據發展需求,向縣總院申請派駐外科醫生幫扶衛生院的薄弱科室。縣總院評估需求后,將縣人民醫院外科主治醫師楊林派到該院,進行幫扶帶教并擔任業務副院長。
楊林在派駐的近一年時間里開展了120余例外科手術,如今帶教的2名醫師逐漸能獨立開展常見的外科手術。澗池鎮中心衛生院還在縣總院的幫扶下,建立了兒科、中醫科、口腔科等特色科室,去年門診量達到2.25萬人次。
近3年來,縣總院共派出37人長期坐診鎮衛生院,帶教查房指導,全縣基層診療每月增加12萬人次,基層診療占比提升10%以上。
深化技術貫通機制,總院分層制定業務標準,與縣級醫院實行同質化管理,以院感、病案管理、檢驗檢查為重點,口對口檢查指導,提高服務質量,保障醫療安全;深化信息共享機制,促使醫共體內各成員單位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避免重復檢查、資源浪費,減輕群眾就醫負擔;深化目標考核機制。總院對各成員單位和下派幫扶團隊進行考核,將雙向轉診、醫療質量、醫保基金情況作為考核重點,考核結果與績效工資掛鉤。同時,將縣域醫共體建設納入縣級公立醫院年度目標及書記、院長年薪制考核內容。
“兩打包”和“兩協同”讓看病花錢更少
“她這次看病花了10993元,報銷后自付2614元,如果在縣級醫院救治,費用將是鎮衛生院的兩倍,她自付更多,醫保資金支出得也更多,這還不包括她往返的路費和生活費。”當問起吳新文老人看病花費時,漩渦鎮中心衛生院院長譚宗前介紹。
“以前,像這樣的高齡患者我們是不敢接診的,現在通過縣總院的幫扶帶動,我們不僅有遠程會診,還有上級專家長期坐診,還遷址新建了衛生院,配備了CTD等大型設備,院里的醫療服務能力得到提升,很多常見病我們都能治了!”譚院長說。
漢陰縣將醫保基金和公衛資金“兩打包”使用,優勢顯而易見。建立醫保基金“總額預付、結余留用、超支分擔”打包機制,將醫保基金打包至總院統籌管理使用,年度結余基金由總院按照6:3:1比例,分配至縣鎮村三級醫療機構,促使其主動控費、節約資金,回歸原本功能定位,有效遏制了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避免“小病大治”和“過度醫療”。
將公衛資金也打包給縣總院統籌使用,由總院負責公共衛生項目的實施、督導、考核,督促各成員單位落實落細基本公衛服務項目,做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做好“慢病預防+診斷+治療+管理”工作閉環,切實發揮公衛資金使用效益和激勵導向作用。
“兩協同”更是構建了大健康格局。漢陰縣成立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任責任組長,分管副縣長任副組長,縣委編辦、財政、人社等8部門為成員單位的緊密型縣域醫療健康共同體管理委員會(本文簡稱醫管委),統籌醫共體規劃建設、投入保障、人事制度安排和考核監管等重大事項。一是推動部門協同,將涉及醫共體建設的相關職能部門歸口管理,成立醫共體建設領導小組,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開會解決醫共體建設事宜。去年,共召開醫共體專題會議6次,推進人事薪酬、資金等改革重點工作的落地。二是推動醫防協同,將縣疾控中心融入總院,形成分工協作、優勢互補機制。發揮縣級醫院醫務人員對公共衛生管理的技術支撐作用,引導全縣衛生健康工作重心下移、資源下沉、預防關口前移,加快全縣衛生健康工作由“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的轉變。
自漢陰縣推進“1522”縣域醫共體建設模式以來,累計開展遠程診療5萬余例,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5%以上,鎮村基層診療占比達到59.5%;全縣醫保基金從2019年的虧空3000余萬元到實現連續兩年結余1197余萬元;全縣衛生服務能力得到較大提升,基本實現了群眾得實惠、醫生有激情、醫院能發展改革目標。
一系列殊榮更是接踵而來,去年,全市醫共體現場會在漢陰縣召開,在省政府召開的全省醫改會上漢陰作交流發言;打造的“1522”醫共體模式入選國家緊密型縣域醫療健康共同體建設典型案例匯編。去年12月,漢陰縣委書記劉飛霞榮獲全國“推進醫改 服務百姓健康”十大新聞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