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天兵
“在袁凱書記的幫助下,2022年我們社區‘實踐田’里喂養的幾百只鵲山雞和農戶的1000多公斤土蜂蜜很快就被包銷了,沒有牽手聯建的幫扶,就沒有這樣的便利。”嵐皋縣南宮山鎮紅日社區黨支部書記劉昌建感慨。
袁凱來自中建第八工程局西北分公司,2021年被選派到紅日社區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日常除了駐村工作外,還利用抖音、微信平臺幫社區居民帶貨銷售農副產品。而袁凱所在單位黨委,也與紅日社區結成了“聯建對子”。
2022年,嵐皋縣推行“支部聯建、產業聯盟、資源聯享”機制,像紅日社區這樣的“對子”,全縣共有136個村(社區)和幫扶單位投身其中,促進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構建形成了黨建促產業、產業帶民富、民富生態美的良好格局。
支部聯建,堡壘更堅強
“黨員同志們,請大家于下午2點集中在村部聽黨課。”2022年6月29日,南宮山鎮桂花村黨支部書記胡宗山早早就在微信的黨員群里發出通知,因為這天省商務廳黨員干部要來村里為“聯學共建”基地揭牌,共同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當天,黨員們除了重溫入黨誓詞、聽黨課外,還走訪慰問了老黨員和生活困難黨員,就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整治,大家圍坐在一起交流探討。
“‘聯學共建’工作鋪開后,我們兩個黨支部定期相互交流學習,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等,共同研究解決黨建方面的問題,省商務廳黨員們到村還積極為產業發展出謀劃策,邀請專家到村授課,現在黨員帶領群眾發展產業的勁頭也越來越足了。”胡宗山說。
按照“大聯小、強聯弱、川聯山、近聯遠”的思路,嵐皋縣推行城鄉聯、村村聯、村企聯,或一對一和一對多的形式開展支部聯建。
南宮山鎮依據資源稟賦,對轄區所有支部進行“搭配”聯建,分別讓閩秦茶業公司同花里村、雙嶺村聯建,硒博士茶業公司、金鑫葛業公司同駐地村桂花村聯建,嵐翠湖漁業公司同駐地村溢河村聯建,形成利益相融共進。
南宮山鎮黨委書記魏君說,“支部聯建”后,黨組織引領作用和集體經濟輻射效應明顯增強,各相關主體聚焦產業聯盟目標共同發力,駐村企業為當地群眾增加了土地流轉、就近務工、入股分紅收入,駐地村為企業提供了綜合協調、矛盾糾紛化解等服務,使企業與駐地村實現互利共贏。
產業聯盟,抱團奔“共富”
去年初冬,走進大道河鎮,沿江岸上陣陣果香隨風襲來。放眼望去,金黃的橘子掛滿枝頭,果農們忙著采摘、裝箱、運輸,到處是一派豐收景象。提起村上的柑橘產業變化,大道河鎮月池臺村黨支部書記胡德銀說,這得益于嵐皋縣推行的“三聯”機制。
柑橘是月池臺村的特色主導產業。去年,安康亞皇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與月池臺村黨支部“聯姻”共建,結成柑橘產業聯盟,形成“支部+基地+農戶”的利益鏈條機制,帶領群眾抱團發展、共同富裕。2022年,大道河鎮的柑橘已發展到2500多畝,年產量1250噸,產值達750余萬元。柑橘產業的發展,不僅帶動了鄉村旅游,也帶動了茶葉、粉條、干土豆片、蜂蜜、臘肉等農產品銷售,村里家家戶戶都通過多渠道增收過上了好日子。
同樣,佐龍鎮亂石溝村和杜壩村的“聯姻”也結出了碩果。
亂石溝村和杜壩村除了相鄰外,且各自都有茶葉產業。以前兩村由于沒有茶葉加工廠,群眾賣茶只能坐等“販子”上門,或者騎摩托車外出找買主,總被壓價收購。兩村結成產業聯盟后,通過招商引來了嵐皋縣嵐水韻茶葉有限公司落戶。
公司成立后,對茶園管護統一培訓,按要求鋤草、松土、施肥、修枝、防蟲,免費提供農藥、有機肥料、修剪工具。同時,每畝按照100元的標準獎勵資助農戶管好茶園。這樣一來,不但提升了茶葉品質,也增加了茶農的經濟收入。
“我們兩村結成產業聯盟后,打破了原來各自為政的發展局面,2022年全村戶均務茶收入比去年增加了2000元,村集體也有10%的利潤收入……”說起產業聯盟的好處,亂石溝村黨支部書記肖洪如贊賞有加,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嵐皋縣根據“地域相鄰、產業相近、優勢互補、發展共促”的原則,以黨建為引領,推動形成獼猴桃、茶葉、烤煙、魔芋、中藥材五大產業聯盟,全縣新增魔芋2.03萬畝,新(改)建茶園7700畝,管護提升獼猴桃園區51個,新增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1個,培育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6家。
資源聯享,攜手共發展
南宮山鎮宏大村位于國家級森林公園南宮山腳下,平均海拔860米,空氣清新、土壤含硒量高,發展綠色產業得天獨厚。宏大農業發展公司看中這里的資源優勢,流轉該村土地3000畝發展獼猴桃產業,標準建園2650畝,使這里成了陜南地區最大的一個山地獼猴桃基地。
經過思考,南宮山鎮將宏大農業發展公司同宏大村黨支部聯建,按照“公司+園區+農戶”的發展模式,鼓勵群眾進園務工,跟著農技人員學技術,帶動村民在家門口增收致富。宏大村村民楊志友將自家43畝耕地流轉給公司后,自己則到公司當起了產業工人,一年的土地流轉費、務工工資收入加起來就有4萬元。
四季鎮楊家院子是以農家餐飲、農耕文化為主的國家3A級景區,輻射長梁、天坪等村60個市場主體,生意火爆。四季鎮在楊家院子成立黨總支,引領5個村黨支部推進支部聯建,圍繞做大做強“巴山樣子·楊家院子”公共品牌,吸納鎮內5個股份合作社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成立了嘉瑞祥農產品開發公司,公司在各村建立辣椒、生姜、油菜等原料基地,以土地流轉、訂單收購、勞務用工等方式帶動群眾增收,形成“山上綠色種植、山產農家消費”的產業鏈,直接帶動500余戶農戶年增收1500元。
嵐皋縣明確對土地、林地、資金、項目、信息、技術等資源實行優化配置,鼓勵以租賃、聯營、參股等形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益,與各類市場經營主體進行資源聯享,激活了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一池春水”。在“三聯”機制的帶動下,2022年,嵐皋縣134個村(社區)集體經濟收益1450余萬元,全面完成了“消薄”任務,7400余戶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在家門口找到了穩定增收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