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孫妙鴻 郭颯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我市譜寫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的關鍵之年。打牢“十四五”發展“第一板墻”,民營經濟發展是關鍵之關鍵,安康堅持“抓民營經濟就是抓發展引擎”理念,以打造富硒產業、旅游康養、新型材料三大千億產業集群為目標,不斷優結構、提服務,使民營經濟成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鐵柱鋼梁”。
走進安康高新區,各類產業園區生機勃勃。園區內環境優雅,廠房內各種機械設備科技范兒十足。行至陜西華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個巨大的“充電寶”十分吸睛。據公司副總經理傅洪濤介紹,這是液流儲能電池,主要用于大型儲能,它可以將太陽能、風能發出的電存儲在里面,在需要的時候,再把它釋放出來。液流儲能電池是智慧能源的核心技術,能夠有效降低碳排放,對于綠色循環經濟有著重大的意義。
陜西華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省級重點培育上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憑借安康地區釩資源稟賦優勢,深耕釩氮合金、能源材料等新材料產業,投資6.7億元建設的項目全面投產后,將成為國內產能最大的釩氮合金研發生產基地。去年,華銀科技對4條全自動釩氮合金推板窯升級改造,技改完成后,產品碎料率從5%降低到2%,半成品重量增加15%,壓球時間縮短20%,窯爐氮化段壽命提高一倍,整體產量增加30%,噸電耗降低20%左右,為公司建成國家級“綠色工廠”打下堅實基礎。
新型液流電池集成多能互補儲能項目與釩氮合金能效提升及產線優化技改項目,不僅是華銀科技以綠色發展理念深度融合生態經濟與新興產業的生動實踐,也是我市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縮影和典范。
近年來,我市堅持生態優先引領綠色發展,加快構建綠色循環現代產業體系,做實做強實體經濟。尤其去年以來,我市堅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兩手抓、兩手硬”,扎實推進“六穩”“六保”工作,民營企業發展信心逐步提振,民營經濟企穩復蘇。
去年1至11月,全市工業投資增長6.4%,居全省第四;工業技改投資增長34%,并列全省第二。納入全省重點監測的57個新增產能項目竣工55個,預計釋放產能32億元;113個投資千萬元以上市級重點工業項目竣工投產80個,完成年度投資87.4億元,占年度投資計劃的96%,預計釋放產能45億元。釩氮合金二期、鋰電新能源項目一期建成投產;華秦儲能電堆生產線、灃康藥業生產線完成設備調試、金思銘藥業進入試產;安康堯柏江華、通用機械、正大制藥口服液片劑技改生產線建成投產;旬陽煙廠、華銀科技二期、鑫卓青智能電子線束生產線等技改項目進展順利。至目前,全市非公經濟占GDP比重達61%,連續七年位列全省首位;全年新增各類市場主體57034戶,同比增長37.83%。
數字是最有力的證明,數字的背后也凝聚著全市上下干事創業的合力與干勁。為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市委、市政府成立由黨政一把手掛帥的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市、縣均健全完善了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協調機制,形成一把手“親自部署重要事項、親自把關重大方案、親自協調關鍵環節、親自督察落實情況”的民營經濟發展工作推進機制;研究出臺促進民營經濟加快發展、推動非公有制經濟追趕超越發展、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2020年以來,圍繞應對疫情沖擊影響,先后制定出臺支持中小企業“九條措施”、促進市場消費“八條措施”、穩定新社區工廠“七條措施”、工業穩增長促投資“十條措施”,有效助推了民營企業復工復產復市。
自2017年以來,我市連續組織實施重點項目“建設年”“突破年”“攻堅年”系列行動,始終將重點項目建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線來抓,堅持季度集中開工、重點項目巡查等有效措施,協同聯動營造有速度、有力度、有溫度的項目建設氛圍。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雙輪驅動,不斷完善“144520”招商引資基本方略,先后借助“特色產品展示+重點項目推介”模式走進北上廣深等大中城市。強化骨干民營企業培育壯大,分別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企業、省級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示范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30戶、69戶和92戶,8家民營企業入圍陜西省上市后備企業名單,長興集團連續三年入圍全省民營企業50強, 6戶企業被省委、省政府表彰為陜西省優秀民營企業。
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的第一驅動力,民營經濟發展也不例外。依托普瑞達、北醫大、華銀科技等民營企業,我市建成國家級和省級眾創空間、星創天地、科技企業孵化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試驗示范站等各類科技創新平臺38個,建成3家省級院士工作站、6家市級院士工作站、51家市級專家工作站,基本實現了“一主導產業一院士站”。完善中小企業創新研發機制,引導民營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華秦儲能、普瑞達電梯、富硒產品創新中心被認定為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陜西省液流儲能創新中心認定為安康首家、陜南唯一的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全市目前省級企業技術中心7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4戶,省級質量標桿企業8戶,列入陜西省重點新產品開發計劃的共有54個。
回望過去的一年,全市非公有制經濟迸發活力、破浪前行,在規模擴張、拉動增長、推動創新、促進增收等方面勢頭強勁。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階段將繼續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圍繞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目標,堅定“發展為要、創新為先、民生為本,生態立市、開放興市、產業強市”實施路徑,實現民營經濟在總量和結構、質量和效益、競爭力和獲得感等方面明顯提升,為加快追趕超越提供堅實支撐和動力保障。